•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政策评论 >> 政策建言 >>
  • 撤点并校:需要坚持什么,警惕什么?
  •  2016-08-22 11:32:12   作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十五年“撤点并校”回头看:要坚持什么,警惕什么?

       撤点并校政策实行已有15年历史。这些年,不少农村地区的教育格局在撤点并校过程中得到优化,也有一些地区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关于是否应该取消这项政策,几年前在社会上就有不少讨论。

        前不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赴山西等地采访发现,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中心校变空心校、小学幼儿园化等新问题,而一些城区学校则面临“大额班”的困扰。(详见71日新华每日电讯9版报道《空巢小学》,或扫本版左侧二维码阅读。)

        12期“议事厅”,我们采访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王海娟博士、郑晓园博士、雷望红博士,力图客观评价撤点并校政策的得与失,并就如何解决撤点并校引发的新问题给出建议。或许,撤点并校需要来个“升级版”。

    采访: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晶瑶

     

    实习生:张松超

      ◎乡镇中心校的空心化、小学幼儿园化,是在优势教育资源和优质生源向城市流失的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

      ◎学生留不留得住,关键看乡村学校和教师资源能否产生教育区位优势。要保证底线供给,让那些没有经济实力进城的学生能够在农村享受还不算差的教育

      ◎要坚持立场,地方政府不仅不能发教育财,还要在教育问题上进行财政配套;其次,地方政府要加强项目制管理,监督教育资源投入是否用到了刀刃上

      ◎撤点并校政策应该有“升级版”,应根据城镇化的新情况和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进行更科学的规划和调整,以不断完善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国家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市场化的思路需要警惕

     

    ■撤点并校不可逆,关键是怎么撤与并

      :2001年提出撤点并校,2007年调整政策,无论是官方口径还是民间讨论,对这一政策的评价都有所变化。15年过去了,应该如何客观评判撤点并校的利弊、得失?撤点并校到底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撤点并校的好处是,既保证了生源数量,又有利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基础设施、教学设备等),提高教育质量;弊端则是增加了学生上学的距离,加重了部分农民的教育负担。例如,偏远地区学生需要去乡镇就学,年龄尚小的学生还需要家长陪读。在不少农村地区,农民为子女教育进城购房或租房,间接成了农民城镇化的主要动因。

      从农村的变化来看,撤点并校与村庄的“空心化”几乎是一个“同步”的过程。因为随着学生与陪读家长等加速外流,基础教育资源进一步集中到城镇,村庄的“教育”功能在消失,故土对于人们的羁绊大幅减弱,很多年轻人更不愿意“返乡”。

      :撤点并校10周年时,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一个研讨会上,有不少学者提出叫停撤点并校、适当恢复部分农村学校。但是,现在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迫切性已今非昔比,一方面当前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的现象并未消除,一方面又出现了中心校变空心校、小学幼儿园化的新问题。从研究者的角度看,有没有能比较好地实现平衡的理论模型?

      :中心校变空心校、小学幼儿园化,是教育资源调整与农民教育诉求互动的产物。撤点并校以后,教育资源在“城市—乡镇—乡村”之间梯度分布,教育区位发生了改变。乡镇虽然在教育资源上优于乡村,但却差于城市,而对农民而言,无论是在乡镇还是在城市就学,距离和成本没有很大的差别,所以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就将子女送到城里读书,导致乡镇中心校的空心化。而小学的幼儿园化,是在优势教育资源和优质生源向城市流失的背景下不得已而为之。

      就当前的趋势来看,撤点并校不可逆,关键看怎么撤、怎么并。由于各地农村存在农民居住方式、经济社会条件等差异,并不能形成统一的学校布局方案。调查显示,在农民集中居住的平原地区,由于村庄、人口的集中,交通方便,实施撤点并校的阻力更小,可以把硬件设施保留完好、学生生源相对丰富、地理位置适中的学校保留下来,将邻近的学生集中到此,以减轻学生往返家校之间的压力。而在偏远山区,撤点并校的现实需求较为强烈,这个时候需要完善寄宿制管理体制,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和心理教育,弥补家庭教育之不足。

    ■稳住乡村教育的根基,仍需政府干预

      :过去讨论撤点并校问题,主要是乡镇学校布局调整,但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采访发现,现在的大趋势是农村学校普遍萎缩、大量学生流向城市,“宁愿在县城学校挤大班,也不要农村学校一对一”。农村生源危机势必加剧教师“虹吸效应”,进而导致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进一步下降(有能力的教师都走了,没离开的多数都是离不开的),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新背景下,农村学校、农村学生、农村教师的未来在哪里?

      :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要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必须稳住乡村教育的根基,通过提升乡村学校的质量,留住学生和教师。当前,乡村教师面临严重的老化趋势,农村学校尤其是教学点基本上招不到年轻人。即使通过政策引导,能够招收几名大学生,但年轻教师到乡村教书,大多是将它当作跳板,流动性和流失性强。

      年轻教师的流失,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工资待遇不高、婚配困难),主要受到“城市化”论调的影响,认为农村无前途,认为乡村教师没有职业前景。当前,乡村的教学环境和发展前景确实不如城市,要改善教学环境,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可能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要给予乡村教师充分的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提高这一群体的待遇,并提升乡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二是要鼓励乡村教师的本土化。异地青年教师的流失,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客观因素,家庭生活和职业的分离是很重要的原因。相比之下,本地教师家庭生活和职业能够更好地结合,坚守意愿相对更强。

      而学生留不留得住,关键看乡村学校和教师资源能否产生教育区位优势。这里并不是说乡村学校和教师要达到城市的标准,也不是要求所有学生都留在农村学校,而是要保证底线供给,让那些没有经济实力进城的学生能在农村享受还不算太差的教育。

      :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农村校舍安置、教师编制调整等。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和利益博弈,不能总让弱者吃亏,有没有能让被改革者(农村学校、教师)接受的利益补偿机制?新华社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地方学生没有了,而校舍建设、教学设备投入等仍在继续,存在严重浪费现象(比如花几十万建校舍,仅有4名学生)。应如何科学统筹城乡教育投入?

      :改革必然有代价,但是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历史遗留问题也不急于一时解决。农村校舍安置交由地方政府、村级组织、学校相互博弈就行。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将它们作为集体资产处置,并由多方参与分配。至于编制问题,对于无法纳入编制上岗的教师,可以进行返聘,同时,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各级财政予以适当补贴。

      记者采访中遇到的案例是地方政府的谋利行为,与财政分配体制有关,并不是教育领域独有的问题,需要更大范围内的体制改革。针对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坚持立场,地方政府不仅不能发教育财,还要在教育问题上进行财政配套;其次是加强项目制管理,监督教育资源投入是否用到了刀刃上。

      :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进县城读书,这是农村人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一种方式。既然这股潮流客观存在,为公平计,如何减少农村生源学生和城镇生源学生之间的差距?能否像资助农村贫困学生读大学一样,对于农村贫困学生去县城读书也出台扶持政策?

      :农村学生到城镇读书虽然享受到了较好的教育资源,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增加了教育成本,这个成本不是由农民承担,就是由政府承担;二是导致农村学生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两项影响将使得农村学生的劣势更加凸显。国家进行政策扶持,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贫困的问题,但无法解决后一方面的问题。很多乡村学生进城后,由于无法得到良好的家庭照顾和监督,学习跟不上,对成长不利。因此,对城乡教育要有正确的定位,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农民选择城市学校,这是市场行为,无可厚非,也没有政策性鼓励的必要。乡村教育虽然无法达到城市教育的高标准,却有公共性和保底功能,能够让广大的农民子女尤其是贫困群体低成本地享受教育福利。所以,要根据新一代农民的新需求,设法把乡村教育搞好。此外,城市也无法吸纳全部的乡村学生,过分地推动教育进城,会增加城市教育的压力。

      :城乡教育失衡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这种格局不打破,“就近入学”和“享受更好的教育”就会成为一对矛盾。面对新情况,教育布局需要调整,那到底是用撤点并校这样的行政手段,还是靠市场自动调节呢?

      :经济社会的变迁引发资源配置的变迁,教育的变迁有其内生规律,但是行政干预与之并无冲突。首先,中国的基础教育必须坚持公共性和民生性,政府的干预具有天然的正当性。其次,自发的教育资源配置变迁存在“市场失灵”,政府结合既有条件进行改革,能够提高教育配置的效率,并且承担了改革的成本。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人口的减少,撤点并校在大方向上没有错,错在一些地区走得太快、太过,不该撤并的地区撤并了,而一些学校还没有及时适应和调整撤并之后的资源配置,使得后续问题凸显,但这些都是过程中的问题,可以在过程中解决。我们觉得撤点并校应该有“升级版”,应根据城镇化的新情况和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进行更科学的规划和调整,以不断完善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国家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育市场化的思路需要警惕!

  • 责任编辑:whj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