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仁
假如你有机会去问问习总书记,问他这几年来最关心的事是什么?我估计他会告诉你:扶贫!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因为,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重申要以“两个一百年”作为奋斗目标铸就“中国梦”。“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分别是: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年收入2300元(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国贫困人口数量和覆盖面由2010年的2688万人扩大至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截至2014年底,我国仍有贫困标准以下贫困人口7017万人。如果要在2020年全面脱贫,每年至少要使1000万以上的人口脱贫,并且要保证已经脱贫的人口不再返贫。即使全面脱贫,与全面小康的距离还大着呀!中国梦可是在第一个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任务何其艰巨!除了千千万万基层干部、扶贫队员心急如焚外,我想中央高层领导更是寝食难安,如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不能兑现,信誉不就臭到全世界去了吗?
扶贫任务这么重,怎么办?中央又说了,精准扶贫不能搞“数字扶贫”,所以,要求对贫困户精准识别、给贫困户建档立卡,上级部门随时抽查。光是建档立卡,就搞得基层干部晕头转向、大吐苦水。如何制订使贫困人口脱贫的方案,更使基层干部一筹莫展。
如果全靠政府扶贫资金或社会资助有可能吗?如按7000万人口,每人每年2300元标准计算,每年需要资金大约1600多亿,并且得年年给,如果今年给了明年不给,贫困还是贫困。国家每年拿出1600多亿用于扶贫拿得出来吗?多吗?本来应该没问题的、不算多。但是国家投向农村的项目资金,最终谁得的多?大家心里清楚,还是那些致富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农村干部得的多。于是乎,大家自然想到要搞产业扶贫,让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等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可是,产业扶贫实行起来难度怎么样呢?贫困户欢迎和配合吗?效果怎么样呢?据了解,产业扶贫之路困难重重。今年某省级贫困(县)市扶贫办,委托我院组织种植养殖专业教师给各乡镇贫困户讲课送技术指导,我们在筛选扶贫产业项目时,搜肠刮肚,煞费苦心,却难以选出有把握帮助农民脱贫的扶贫项目来。
首先,基本上找不到市场前景好、还有正常利润的项目。我院有一位从事果树园艺研究的曾教授,市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葡萄专家,非常热心为农民服务,前些年指导农民种果桑、种枇杷、种杨梅、种葡萄等,从种植技术上来说,都还是成功的。但是,这些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刺激,本来是小水果的品种都大面积规模种植,市场上水果严重过剩,别说高价销售,低价都销售不出去。现在一年四季看到曾教授在微信、扣扣群上帮农民发信息,但与早些年完全不同,根本调动不起市民去采摘的热情了。许多农民的枇杷、杨梅就烂在树上。再从养殖业来看:猪价象过山车,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低的时候每头肥猪亏损二三百;山羊,原来每斤毛重卖到25元,现在14元都要求着人购买,北方羊屠宰后的羊肉才卖15元每斤;散养土鸡,原来卖35-50元每斤,现在20元每斤,土鸡蛋原来卖到2-3元每个,现在只卖1元左右,养鸡场的肉鸡只要6元每斤、鸡蛋只要3元每斤。其他特种种养业,更是市场有限、风险极大。有人说,贫困户不能搞规模化生产,正好可以搞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应该可以卖个高价而不愁销路。但是,这些贫困户有高端消费者人脉吗?没有。如果拿到市场上去卖,在信用严重欠缺的社会,又有谁会相信他的是绿色有机产品呢?再说,不用化肥、农药、饲料等,他种出来的、养出来的成本又要多高?2008年之前,大体上是短缺经济,生产出什么都能销售出去,都能收回投入并有利润;2008年之后,基本上就每个行业都是产能过剩、产品过剩。企业家们都苦于无处投资、无处赚钱,哪里还有贫困户们发展产业的机会呢?
其次,基本上难以找到贫困户有能力干、而保证不失败的项目。即使某些项目有市场、有前景,但贫困户们干不了。一没有劳力、二没有资金、三没有技术、四没有生产经营条件。正如俗话说,过去是穷人养猪、富人吃肉,现在只能富人养猪、穷人吃肉了。我们以养牛为扶贫项目,每头母牛繁殖率80%,养5头母牛一年繁殖4头小牛,每头小牛大约可以赚3000元,每年可以赚12000元,可以使一户贫困户脱贫。但是,购买母牛、修牛舍、种牧草,至少得投入5万元以上,贫困户肯定是拿不出这么多投资来。怎么办?贫困户没有抵押物银行也会不贷款给他。扶贫队只好将几户、几十户贫困户组成合作社,并引入一个有能力的老板来领办合作社,合作社可以向银行贷款,项目可以顺利搞起来。但是,最后的结果又会如何呢?一般而言,市场经济是谁出资金谁得利润,最后国家的贷款、奖励、补助以及经营利润还是落到领办合作社的老板口袋里去了,贫困户最多得一点点打工工资,由于贫困户不可能有主劳力,因为只要有1个主劳力可以到城市去打工,家庭年收入就超过贫困户标准了,所以贫困户的老太老小太小的半劳力,能得到的工资也是很可怜的。有些扶贫队认为养牛、养猪这种项目投资多,不适合贫困户,于是,想要贫困户养点鸡,因此给贫困户送鸡苗。但据我亲自了解,这也不受贫困户欢迎。我有一次到乡下去,一个远亲是贫困户,他对我说,再送鸡给他养他真的不要,因为成活率太低(死亡率高达70%-80%),饲料(或稻谷、玉米)投入了、劳动投入了,最后养不出几只鸡,赔了老本。我姐夫退休后在村里兼个村民组长,我有一次回去,他正在给每家每户分扶贫鸡苗,原来以前鸡苗只给几个贫困户的,每户百十来只,后来贫困户不想要这些鸡苗,上级扶贫队还是以送鸡苗的方式扶贫,他没办法,只好每家每户分几只。真有点好笑。是不是给农民培训一下养鸡技术可以解决问题呢?其实也很难。这些鸡苗都是从养鸡场购买的,是打过疫苗的,也是经过保温阶段的饲养已经脱温的,理论上应该可以养活。但离开了鸡场的环境条件,这些鸡确实难以养活。将它们放在野地里它们都不会到处跑,刮风下雨不会去躲雨,只会相互打堆、压死,加上山区黄鼠狼、蛇等兽害多,再加上以后的发病,高死亡率真不是技术指导老师告诉他们打什么疫苗、用什么药物可以控制的。
因此,有扶贫一线的干部感叹:精准扶贫的专项贷款、安全农宅、产业发展等输血造血措施,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未必能达到预期目的,原因是政府的初衷和农户的打算难以“情投意合”。你让我建宅,我不能建,孩子找对象嫌山区条件艰苦,不愿到山区居住;你让我养殖,我不能养,市场经济萧条,亏本的人有前车之鉴;你让我种植,我没有技术,也没有劳力;你让我易地搬迁,政策资金投入不足,条件目前尚不成熟。总之,你有你的美好愿望,我有我的难言之隐。看似天上掉下个大元宝,我却无能为力把它捡起来。残酷的现实,使“扶上马送一程”的帮扶措施成了农民难以完成的考题。精准贷款,本来是政府借鸡生蛋的远景规划,到头来被农民变通为杀鸡取卵的应急措施。啼笑皆非的投机取巧之术,使政府的良苦用心陷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徒劳境地。
当然,很多基层干部、扶贫队员,呕心沥血、夙夜在公,急贫困户所急、想贫困户所想,精准施策,也确实帮助了一些条件相对好一点的贫困户发展了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但,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能帮助绝大多数贫困户在2020年之前能通过发展产业脱贫吗?
产业脱贫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我以为幻想的成分比较大,正如卖鸡蛋的小女孩的故事:小女孩很辛苦很辛苦的攒了一篮子鸡蛋,终于有一天拿到集市上去卖。去集市的路上,小女孩头顶着鸡蛋篮子,边走边想,她想呵,卖掉这些鸡蛋就再买些鸡,让这些鸡再生蛋,生下的蛋再拿去卖钱,这样反复就会有好多好多的钱,好多钱能买个像宫殿的房子,还有像公主穿的衣服,就会有一个王子来向她求婚,问:你愿意嫁给我吗?小女孩就点点头。这一点头,头上顶着的鸡蛋篮掉下来,鸡蛋碎了一地。
也许在没有王子的世界里,卖鸡蛋的小女孩的命运会更好一点……
2017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