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明委员:全方位阻击“健康伪科普”
编者按: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是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的重要议题,也是当前我国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内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堪忧,仅有10%的人掌握了基本健康素养。权威、规范的医学科普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渠道,但目前其供需严重失衡,再加上互联网、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大量的伪科普肆虐传播,这一现象亟待改变。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获取并理解了健康信息,还利用这些信息维护并促进自身健康,这其实就是居民的健康素养。”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主任医师侯建明表示,作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在当下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健康促进是维护
个人健康的最有效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影响人群健康的众多因素中,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占到了60%,而卫生服务因素只占到8%。这说明,向居民传播健康知识,让他们拥有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使其成为维护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是促进个人健康的最有效手段,这也是我国健康促进工作的主要内容。”侯建明告诉记者。
据侯建明介绍,世界卫生组织还曾专门针对行为与生活方式这一影响现代人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提出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大健康基石概念。专家研究表示,如果上述四个方面都能做好,能使高血压患者减少55%,脑中风、冠心病患者减少75%,糖尿病患者减少50%,肿瘤患者减少1/3,人均寿命延长10年以上。“也就是说,做好了上述四个方面,就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健康素养,具备了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而要提高居民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健康知识的科普宣教是第一步。
“有人说,挂一个专家号只能看一个病人,听一场讲座能惠及几百上千人,但一篇优秀的科普文章从报纸到网络可以做到上百万次的传播,让更多人受益。这就是健康科普知识传播的魅力。”侯建明表示,随着互联网、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平台的日益兴盛,大量的“养生”、“保健”知识被广为传播,人们获取健康科普知识的渠道越来越便捷,这对于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监管缺位导致大量伪科普广泛传播
“在意识到健康科普知识是提高居民健康素养重要途径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大量顶着‘科普’帽子,实则传递陈旧甚至是错误信息的‘伪医学科普’,同样借助新媒体传播平台广泛传播。这些信息不仅会误导人们的健康意识,还可能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社会恐慌。这种现象亟待规范。”侯建明强调。
“比如,一些有关糖尿病饮食的‘科普’文章,往往会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提出诸多‘科学’建议,然后在文章的结尾销售所谓糖尿病患者‘专属’食品。这些食品一般价格不菲,根本不可能成为老百姓一年365天不间断消费的食品。再比如一些宣称专门为糖尿病患者设计的健身器械,如附带了血糖和心率监测功能的跑步机等,其根本功能仍然是跑步机,但加上了这两项功能,价格就提高了很多。但实际上,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首先提倡的运动并不是室内跑步而是户外运动,这种所谓的实时监测心率和血糖的机器就对患者运动造成了明显误导。”侯建明举例说明。
侯建明认为,没有人要故意发布不实或者伪科学信息来诱导老百姓,之所以有些媒体和平台采取主动作为,背后都是因为利益。也就是说,这些不实科普甚至谣言的大量传播,往往都有幕后推手。
“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个5万粉丝的公众号,接一个头条图文广告的收费标准是1000~5000元,10万粉丝的号收费2000~10000元。由此可见,谣言与广告之间,已然建立了目标与手段的因果关联,利益已经成为其内在驱动力。此外,甚至还有一些企业利用医学科普的平台散播谣言恶意中伤对手,造成恶意竞争。”
政府监管部门的缺失,也是助长“伪科普”知识大量传播的重要因素。
“现在,‘伪科普’知识的鉴别成本很高,而造谣者的违规成本却很低。可想而知,一个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粉丝的科普公众号,其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但实际上,其转发的可能是那些证据来源不明、引用文献缺失、专业知识欠缺、数据不客观的伪科学信息。此时,倘若政府监管部门缺失,就难以对这些谣言做出鉴别和纠正。即便能够判定这些知识为‘伪科普’,也常常只需要散播者删稿了事,违规成本很低但社会危害极大。”因此,侯建明认为,“在新媒体时代,规范健康科普的传播是当务之急。这样,才能一方面满足公众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同时戳破健康谣言,培养群众正确的健康科学观念,让谣言止于真相”。
健康科普宣教需要专职队伍
事实上,权威医学科普的缺失,也为大量健康“伪科普”的盛行提供了可乘之机。
在侯建明看来,构建权威的医学科普传播平台,需要医生和CDC(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共同努力。“特别是CDC,应把科普宣教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被纳入工作考核范畴。因为,目前我国医生仅临床治疗方面的工作强度已经很大,能够进行医学科普撰写的时间极少。虽然我们鼓励医生在更大范围向百姓进行科普宣教,但实际上医生们往往只能在治病的同时,或者下基层、义诊等时间向群众传播医学科普知识,这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知识获取需求。”
“这就要求CDC的工作人员成为健康科普宣教的主力军。当然,目前CDC的从业人员并不多,还需要政府部门增加工作人员来专职于此。比如,刚毕业的医学生或者其他卫生系统的学生,作为一种职业选择,完全可以参与到CDC科普宣教的队伍中来。”侯建明表示。
为增加CDC科普宣教工作和医学临床的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宣教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侯建明还建议这些专职科普宣教的人员尤其是年轻人定期去医院轮转。比如,每年轮转2-3个月,既可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也能更加了解百姓的健康需求。
“对于那些因商业利益而恶意传播的伪健康科普知识,建议政府要加强监管。可组织医学、卫生系统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成立专门的监管审查部门,按‘专业级’、‘保健级’等做好媒体公众平台的分级资格审核,若不以具备医学专业的团队为后盾,则不得于该平台发表医学专业的科普文章。同时,还应对各公众媒体平台做好备案,对其言论以及传播内容进行监督,以便出现违规行为时能够及时处理,从而推动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侯建明强调。
病友间互相传播也是当前伪科普盛行的重灾区。对此,侯建明建议由医院去引导病友群体。“比如,针对糖尿病患者成立患者健康俱乐部,将患者们聚在一起听科普讲座,组织他们去户外运动和参加健康烹调比赛等,用正确的知识引导他们。”
“其实,科普健康知识离不开文化素养,只有在文化素养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事实证明,文化层次更高的人群,对于健康知识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也较高。相应地,那些容易被健康谣言蒙骗的人,往往文化素质也较低。”侯建明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