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把在去年在广东农村研究院工作期间写的《从新农村建设实践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广东实施乡村振兴:以“三清三拆’促‘四变四活”》和《广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等三篇拙文发在网上,拙文内容得到众多网民的认同,其中的不少观点在网民中引起强烈共鸣,拙文被许多微信号和网站转发,尤其是作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讲稿的最后那篇,受关注的程度超过想像。不少网民在阅读这三篇拙文后有感而发写下许多留言,这些留言有些是针对广东省的,有些是针对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反映的主要是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去年以来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
毛泽东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毛泽东还曾经说过,中南海是没有多少知识的,知识在工厂、农村和商店里。有些在办公室、书斋里想不出、想不通的问题,有些在各类会议上议而不决、难以解决的问题,到农村去看一看、问一问、听一听,就豁然开朗了。有时苦思无策的事情,农民已有创新;有些困惑已久的问题,农民早有答案;而有时我们杞人忧天地担心,基层却并未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初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习近平强调,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为了响应总书记的号召,扎实推进正在进行之中的乡村振兴工作,我把今年发上网的上述三篇拙文后面的留言进行了一番梳理,从中筛选出了一些具有较强代表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或反映农村实际情况的留言,这些留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层真实的社情民意,因此我把这些留言整合在本文当中,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各级领导借鉴和参考。由于本文篇幅较长,为便于读者阅读,我把它分为上中下三篇。
(特别说明:为了“原汁原味”地传递网民声音,对于入选的留言除了明显的错字错词错句作了一些修改外,其他均保持原样未作改动。)
四、 乡村振兴微信群网友讨论留言
我加入了几个乡村振兴讨论交流微信群,针对我拙文所反映的问题,在这些群里也开展了讨论,在此选录几位网友的部分留言。
网友“李家石屋”(曾在基层政府农口工作过):
◎农业的正道: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务实最管用的。就像为了GDP而GDP、为了增长而增长、为了赚钱而赚钱一样,一些地方忘了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什么,变成了“为了流转而流转”,变成了“为了引进工商资本而流转”,变成了“为了垒大场面壮观好看”而流转,变成了行政性强制流转,变成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瞎扯淡,包括各地搞的那些农业现场观摩会,除了看政策垒砌外表光鲜华而不实的所谓农业示范园、科技园、观光园、这园那园外,就是看盲目追求新潮、投资惊人、不切实际的所谓田园综合体或农业特色小镇,还有所谓发展“集体经济”的典型干脆把农民的承包地以全员流转的方式全部收回搞“统一经营”。
◎农业的生产特性决定、且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除个别具有特殊情况且不可复制的个案外,农业的“集体经营”是死路一条,当年全国性村集体大呼隆饿瘪了肚子的教训很多人又忘了。多年来很多打着“壮大集体经济”的旗号试图恢复“集体经营”,其致命的错误就在于把“集体经济“混同于“集体经营”(前面说过,不排除奇葩个案,但奇葩个案一旦全面推行就是灾难)。小农户大服务和农户基础上适度扩大发展起来的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前途正道、是“西瓜”,其他像田园综合体、这区那园等花里胡哨的路子也可以视条件搞,但总体上是旁门左道、是“芝麻”。搞农业的千万不能图新奇脑袋发热抓芝麻掉西瓜,更不能天天热衷于这经验那创新。
◎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符合规律地引导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最简单最务实最管用的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之举。另外,普惠制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乡村振兴中政府最该干的正事。但这些事面广量大,花了钱不显眼,所以都想干点花里胡哨显眼的。为此,还需要解决干部考核导向导致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政绩观的问题。
◎在中国农村,农业更多地是一种情怀。而以增收为导向的行政考核过度强化了农业的赚钱目的,搞乱搞残了中国农业。一是它掏空和掠夺了本属于农民的福利,导致产生了纯粹的投机主义。二是破坏了农业自有的生态平衡,让农业自身陷入急功近利的恶性循环。三是导致了人人自危的食品安全问题。四是习惯把效益与规模进行联想和捆绑,规模大了,管理成本运营成本剧增,50亩干得好好的,增加到500亩,发现完全不是投资追加10倍那么简单。规模成为农业的死穴和工商资本的“陷阱”。特别是工商资本搞的那些光鲜亮丽的农业示范园科技园观光园,这园那园,除套取国家政策资金外,95%以上不赚钱,在圈地和套钱之余最终留下一地鸡毛。
◎种粮是中国农民的一种生活状态。农民种田就像城市人钓鱼或百年老店的工匠搞制作,未必是为增收。作为社会底盘,农村社会更多的是追求安居乐业和那种悠然的感觉,一味地硬性强调和追求收入增长未必有好效果。日常吃不愁穿不愁,大病大灾有社会救助,让农民悠哉游哉安居乐业或许就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善治。
◎就像家长对孩子过度操心一样,“看得见的手”对社会过度操心,管得过多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一种突出“病态”。粮食不收年年种,农民不计人工赔本种地,就像城里人钓鱼,并非追求增收。硬性考核村集体和农民收入指标,初心未必差,效果真未必好。
◎不忘朱镕基离任时说的那段话:我搞了50多年的经济工作,我能深刻体会到我国的这种“综合症”,日子稍微刚好过一点,就搞浮夸的作风、盲目的自满,莫名其妙的折腾、无知的决策。家庭经营制度意义深邃,影响深远。千万不能刚吃饱了几天肚子又琢磨着折腾。一旦取消了家庭经营制,就意味着对农业生产经营的瞎指挥乱干预之风卷土重来。
◎不要一味压缩农民的院落,农民在院墙下种上一棵扁豆、两棵丝瓜、三棵辣椒,大半年不用买菜。院内搞点养殖、加工,发展庭院经济,一个庭院一年收入几千甚至上万,居家不出门就脱贫了。为什么非要一味压缩农民的生活空间?
◎一号文件中对田园综合体的表述:“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现实中各地搞的田园综合体已变成了田园及旅游风情的地产。
◎(政府干预)初心未必差,效果却真未必好!被流转、被上楼、被脱贫、被幸福,“被”字当头的事,既不是内生动力所为,也不是农民想要的。
◎乡村振兴现在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深不可见底的潭水,又像是浩瀚无边的宇宙,看似眼前,等你靠近时又感觉遥远。
网民“无欲无求”(湖北省钟祥市一位村书记):
◎现阶段的形势,看似政策利好,实则处处受限。宏观政策下远景美好,现实体制中一事难成。
◎太多的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更像是报告文学,就像是电影,“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想要模仿和借鉴都很难。
◎很多乡建机构初衷很好,但走着走着就背离了初衷,变成了只是为了本机构的经济利益、社会影响力和提高专业地位。
◎我看过你写的《〈塘约道路〉没有告诉我们什么?》,现在的典型有几个不是用钱堆起来的?就像我们这里的彭墩村一样,内部问题严重,一旦资金链断裂,都会是一个大大的问题。
◎现在镇中村土地都是零星碎片化的,搞农业发展没有优势也没有钱图,所以更适合利用城镇化建设,搞建设来提高土地利用价值,但是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却制约了发展。虽然中央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以等同国有土地入市,包括出让、出租、入股等,可是地方却没有相关配套文件,所以上面的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国家现在推行集体股份权能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多数都成了形式主义,和美丽乡村、厕所革命、精准扶贫一样,只有盆景没有风景!
◎所有的乡建都要建立在集体经济的基础之上,有个集体经济,就可以建立村民与集体的共享经济关系,从而实现有效管理,进而达到治理有效的局面。
◎现在的乡村振兴、厕所革命、精准扶贫都存在巨大的灰色利益链条,所以成为形式也就是必然。
◎现在的政府都是食快餐的主,不喜欢麻烦。真正愿意沉下心、久久为功的人不多,等到做好了,摘桃子是他们的强项。(我提示他争取上级对该改革的支持----编者注),他说,努力过,改革的事情愿意去做的领导很少,有风险。现在的行政第一要务是怎么保护自己,怎么完成规定动作。
网友“何允辉(浙江省义乌市一位村书记):
◎现在的乡村能看见的也是失败中的成功,或成功中的失败。论一个乡村持续发展不是三年五年,可能需要三五十年,现在所谓的成功一般都是急功近利的产物。比如我们都在说发展集体经济,大多数人却把人民公社当成了模板,不知道乡村的结构在变化。我们都在讲振兴,却不让乡贤回村,给那些有老屋的城里人设置门槛,乡村没有人才,没有人怎么能振兴?
◎有些村庄干了五年刚刚有点起色,某某模式就出现了,有些乡村光鲜的村貌下是政府给予的几个亿,却有许多人帮助它们推广总结、摇旗呐喊,真是误人子弟!谈乡村的事最需要说得是为什么失败,讲好背后的故事是关键。现在浙江有许多成功的案例都是不太出名的乡村,这些村庄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书记村长是个兢兢业业干事有奉献精神的人,而且是一干就是十多年。现在乡村刷墙不是某个省的事,而是全国各地都一样。前几天去江西,一路看去,房子整整齐齐,可是乡村内核在哪里?大家就无解了。
网友“星空”:
◎几十年来,我国农村的发展问题,一直是个棘手问题,虽然艰苦努力,一直没有突破,目前仍然没有突破。从上到下,没有清晰明确的思路,短期行为盛行。城乡怎样才能平衡发展?城乡真的能够平衡发展吗?
◎时代不同了,当前问责泛化,形式主义突出,巡查检查过苛等等。大家情愿不出彩,也不做事情。就说县里批地吧,连村民盖房子也不批了;财政局出一点事情,马上就发文,让各个环节都要证明材料,怎么复杂怎么来;分配项目的,经济形势不好,钱不足,监管还难,干脆不分配;再加上机构改革,很多工作基本停滞,何谈改革向深水区?
◎我们要坦诚地面对我们真实的问题,真诚地回归群众路线,加强研究,多多探索,积极解决。
◎上面某些人已放弃了毛泽东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是“处长治国”,政策都是处长拟定的,这些处长们大多都有高学历,不少还是海归,他们谙熟洋教条,但对国情农情却一知半解!
◎前几天又碰到曹锦清老师,他说,政府投了很多资源打造了很多特例,并宣传为典型。其实,典型是用来复制的,特例不能。
◎基层的问题,到了需要全面研究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