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金:关于做好我县人才返乡创业工作的调研报告
(说明:这个是本人今年9月主笔撰写的一份调研报告,报告经政协主席会、常委会专题协商,吸收了参会者的意见,政协主席亲笔进行了修改,因此报告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过,这不是呈送给县委县政府的报告版本,发上网时本人对报告内容进行了修改,因此这个调研报告不代表宜黄县政协。把这个报告放到网上是希望有更多宜黄各界人士了解返乡创业工作,进而积极建言献策出力,支持县委县政府做好这项工作;希望有更多符合条件的宜黄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回报家乡。报告对其他同类地区做好返乡创业工作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抚商返乡创业,才子返乡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我县每年有大约4.6万人在外务工,随着“双返双创”活动的深入推进,不断返乡创业的各类人才成为带动我县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为了促进我县做好人才返乡创业工作,今年6月,县政协成立了调研组,先后赴浙江温州、义乌,广东佛山、花都等地考察调研,面对面的听取本地创业者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就如何做好我县人才返乡创业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若干意见建议。现将有关调研和专题协商的情况综述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我县是一个传统山区农业小县,总人口23.7万,其中农村人口20.4万,农村60%以上的青壮年农民走出家乡外出打工,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约4.6万人,打工地域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我县这些在外务工人员在市场大风浪的搏击中,开阔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本领,积累了资本。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敢闯敢干,捷足先登,在赚取人生第一桶金后,开启了自主创业的征程,成功实现了由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跨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老板。据调查,全县大约有5000多人在外地成功创业,涉及众多行业。从总体情况看,宜黄人在外创办的企业大多为传统行业,科技型企业不多,而且多数为小型企业,大中型企业很少,企业分布也比较分散。
例如,宜黄人在广东深圳创办的企业大概有100多家,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子、五金、建筑、贸易、零售等。宜黄人在贵州创办的企业大概有50多家,分布在贵州省内各地市,涉及的行业主要有铝材板材、医疗器械、建筑房地产、软件开发、支付行业等。宜黄人在外省创业比较成功且形成一定规模的行业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浙江温州为主的制鞋业,宜黄人在温州创办的大小制鞋企业有40多家,而在制鞋产业链上打工的宜黄人则在一万人以上。另一个是以广东佛山南海为主的铝型材加工企业,宜黄人在南海松岗工业园区创办的大小铝型材加工企业有近百家,有超过一千人在这些企业中担任中高层管理人员,吸纳了上万名周边省份的农民工就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向当地交纳厂房租金超过两亿。此外,我县黄陂镇乐向华等人在江苏创办的以生产各类肉串产品为主的食品企业,也做得比较成功。
故土乡情是每个人一生的牵挂和思念。宜黄人在外创业者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想回归故土,回报家乡,把在家乡发展作为二次创业的第一选择。随着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尤其是近年我县开展“双返双创”、“三请三回”等活动,不少在外创业的宜黄人选择了返乡创业。宜黄人返乡创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加工制造业。如早期返乡创业的中港乡罗序全、罗序勇两兄弟等,他们带头创办塑料企业,同时通过“老乡引老外”带动了我县塑料产业的发展。稍后返乡创业的有中港乡熊冬元两兄弟,2012年他们从浙江温州回家乡,在园区创办了“昌佳安防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返乡创业的毛琳投资兴建“江西国威光电显示有限公司”,主要生产LCD液晶显示屏及附属产品偏光片、背光源等产业链,公司达产达标后,产值利润将大幅提升,发展前景看好。到目前为止,县丰厚工业园区已有25家宜黄本地人创办的各类企业。二是种养加产业。南源乡张喜军江西农大毕业后回家乡创办“绿牧巴马香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香猪1000多头,年收入90多万元。中港镇黄雪琼大学毕业回乡创办“中港镇蔡奇肉牛养殖厂”,流转土地200多亩,养殖肉牛110多头。三是服务业。主要是开展农村电商、乡土文化、乡村旅游、康养等新业态新产业等。如复旦学子邹进华创办的“宜黄百事通”,现已成为宜黄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与此同时,邹进华还与另外两位返乡创业大学生张喜军、陈倔强,共同创建了“江西裕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绿色农产品,推出自己的农产品品牌——“三川一品”。
二、 制约因素
我县人才返乡创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这项工作做得好的兄弟市县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返乡创业的经济总量不大,创业企业总体处于覆盖面小、关联度小、带动力小、贡献率小的状态,没有形成有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返乡创业的热潮尚未形成。调研组认为,制约我县人才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外轻内和贪大求洋思想。在我县一些领导干部以及普通干部群众思想中,或多或少都存在“外来和尚会念经”的思想,认为招商引资就是招外商引外资,返乡创业“小打小闹”,交税少、发展慢,只能解决他们自己就业增收的问题,对县域经济发展、财政增收作用不大,甚至不相信农民工返乡创业能成功等。在实际工作当中,比如用地保障、金融支持、服务企业、兑现优惠政策等方面,也很难真正做到和外地客商企业一视同仁,如此挫伤了一些本地人才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人才返乡创业工作。
(二)区位不优成企业发展“硬伤”。我县是一个山区县,远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没有铁路也不在国内主要交通干线上。近年来交通条件虽有了很大改善,但并没有形成明显的优势,创办外向型企业的运输成本和方便快捷程度仍然是影响投资者信心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我县没有开通到一些重要工业城市的直达物流车,有些企业原材料购入和产品运出要几经转运,很不方便等。还有,县工业园区与临县接壤离县城较远,这对于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本地人就业也是一个障碍,因为农民工大多居住在县城。
(三)土地环境等政策约束趋紧。过去我县招商引资,主要靠的是土地、电价、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客商,但这些年来,国家的土地、环保、安监、生态等政策越来越趋紧;同时经过多年招商引资,各地条件趋同,如此优惠政策有限了、交通条件受限了、土地空间压缩了,加上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需求下降、企业经营困难;还有经过40年发展中国产业链基本布局完成、产业区域格局基本形成、供应市场基本固定,在这种形势下我县作为相对后发的中部内陆地区,要参与发展竞争性很强的加工制造业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四)返乡创业企业落地难。返乡创业企业落地涉及诸多因素,但缺乏基础平台即小微企业孵化园是关键。我县现有的丰厚工业园建园时间较早,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园区发展空间有限,同时又受用地指标的约束,因此对入园企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小微型企业很难安排进去。因为这个原因,一直以来宜黄社会各界呼吁创建一个小微企业孵化园,但最终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落到实处。在这种情况下,规模较大的企业引进难度大,而小微企业又落不了地,这成为制约我县人才返乡创业工作最重要的因素。
(五)涉农企业政策红线多。相对于工业企业“两头在外”,受制约的因素较多,涉农企业则具有不少天然优势。因为我县是农业县,农业资源较为丰富,但近年来由于受国家生态、环保、土地等政策收紧的影响,涉农企业发展受到较大约束,尤其是生态功能区划,对养殖业影响较大。如某镇明确要求该镇一家庭农场明年不得再养牛。有些政策红线不清晰、政策规定不透明、政策信息不对称等,往往等投资者完成了土地流转,并开始投资建设才知道政策不允许。还有涉农企业投资资产确权难,种养产业投入高,但这些投入的资金办理产权登记比较困难,投入资产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而且企业投入资金无法形成资产进行融资或贷款抵押等,这些因素影响了创业者投资农业企业的积极性。
(六)政府服务还不够到位。一是缺乏有效的规划引导。主要是没有根据宜黄人才在外创业的情况并结合我县资源禀赋状况,制定我县返乡创业规划和建立创业项目库,致使不少在外宜黄人想回来创业,但不知道往哪儿投资。二是缺乏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主要是在鼓励返乡创业优惠政策的力度、透明度、精准性、及时性以及政策宣传等方面做得不够,不少想回家创业的宜黄人不知道当地政府出台了哪些优惠政策。三是缺乏“保姆式”服务。经过这么多年的招商引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服务企业的意识得到很大提高,但离“保姆式”服务还是有相当的距离。有些创业者认为,政府支持有些只是停留在讲话、邀请上,具体落实措施不多。在品牌服务方面,很多涉农企业苦于没有品牌,但政府有关部门早年注册“曹山”、“华南虎”、“军峰山”商标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等。
三、 对策建议
我国的发展模式是“地方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而招商引资则是地方政府间竞争发展的“制胜法宝”。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向外招商引资的难度越来越大,于是,各地纷纷转向,把注意力放在吸引本地人才返乡创业上。因此,做好人才返乡创业工作既是大势所趋,也是机遇所在。我县约4.6万外出打工人员,如果能够把其中10%有创业能力、经验和愿望的人才引回家乡创业,就是4000多人的庞大创业主体;如果一带十、十带百,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个群体就会汇聚成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调研组认为,当前形势下县委县政府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启动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促进人才返乡创业工作千头万绪,但最关键的环节是要构建返乡创业基础平台---创建小微企业创业园,也就是返乡创业园。对此,县委县政府要统一思想,算政治账、算经济帐、算长远账、算民生帐,拿出最大的决心、最大的勇气、最大的智慧、最大的努力,再建一个类似丰厚工业园的返乡创业园。建议返乡创业园选址应在县城西环路周边一带。返乡创业园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和运营管理。也可以由政府负责“七通一平”,然后由创业者自建厂房,采取这种方式可借鉴广州市花都区工业园“产权分割”的经验,即对企业自建厂房的,允许其出售30%的产权,以调动创业者的投资积极性。返乡创业园要请专家根据入园产业进行科学规划设计,根据需要也可以在返乡创业园内再建造若干微型专业园。
(二)明确返乡创业主攻方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根据我县在外人才创业情况和本县资源状况,制定返乡创业规划和建立创业项目库,以指导我县人才返乡创业工作。建议县委县政府在进一步论证的基础上,把食品加工、服装鞋帽等作为我县返乡创业重点扶持产业,力争将其打造成我县的支柱型产业。绿色食品业在我县有一定优势,目前“三品一标”农产品有20多个,建议把在江苏等地宜黄人创办的肉串类食品企业引进来,同时配套发展冷链物流业,提高我县冷链物流配送能力,以此带动我县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我县在外创办服装鞋帽类企业较多,在这类企业打工的人员更多,我县城区也有不少这类作坊式企业。因此,我县具有诸多发展服装鞋帽产业的条件,经过若干年努力有望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引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潮流的新动能。
(三)坚持“抓大带小”工作思路。要根据我县确定的返乡创业主攻方向,率先把那些在行业中规模较大、影响力较强的企业吸引回来,并在用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把它们培养成龙头企业,然后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以一带十、以十带百,把其他中小企业吸引回来,并以此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若干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比如温州制鞋产业的黄小平、江苏肉串产业的乐向华等,争取把这些行业里的“领头羊”吸引回来,扶持他们发展,然后让他们以“老乡带老乡”、“老乡带老外”的方式吸引更多投资者来宜黄创业。
(四)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吸引人才返乡创业要树立“放水养鱼”的理念,还要拿出“真金白银”,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政府优惠政策的精准性和及时性,而不是“乱撒胡椒面”。一是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在这方面应当向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区学习,该区创建“万商红新履小镇”,致力打造中国中部鞋都。为此该区在与引进企业主反复沟通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创业初期对企业实行“五免”:即免厂房租金、免相关税收、免企业搬迁费、免产品物流费、免子女择校费等(不过,该区有盘活原商贸城的特殊因素)。该区去年3月启动“万商红新履小镇”创建工作,到今年3月已有1091家鞋企入驻,其中800多家正式生产,日产各式鞋子20多万双,日均网上售鞋超过10万单。二是要加大金融、人才等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政府、银行、企业的协调工作,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切实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还要进一步落实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积极做好人才培训工作。三是落实创业保障政策,使返乡创业者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社会保障待遇。四要注重政治关心和精神鼓励。对返乡创业中的优秀者,在安排两代表一委员时给予倾斜,每年定期表彰返乡创业典型,如设立“宜黄县十佳返乡创业之星”等。
(五)加强创业服务指导工作。一是建立跟踪服务体系。建立县、乡(镇)村三级跟踪服务网,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地创业和就业情况以及返乡创业情况进行长期跟踪调查,尤其是要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的成功人士和熟练技术工人作为重点,了解其所需所想所求,重点吸引其返乡创业。要及时协助返乡人员创业项目申报及评估认证申请,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并及时传输相关信息至县有关部门。二是提供“保姆式”服务。切实做到对返乡创业者与外地客商一视同仁,为返乡创业、高端人才重回故乡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帮助他们解决证照办理、土地流转、用地指标、税费减免等问题。三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建议县政府职能部门把上级有关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规定、我县促进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返乡创业规划和项目库、相关行业的产业政策、项目申报指南等汇编成册,通过各地商会等组织向在外创业的宜黄籍人士发放。
(六)着力扶持农业企业发展。我县是农业县,发展农业企业是做好我县人才返乡创业工作的一个重点。针对前面提到的发展农业企业存在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把我县根据国家土地、生态和环保政策划定的各种生态功能区以及各种政策红线等相关资料汇编成册,明明白白告诉创业者。加快我县“三块地”改革步伐,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帮助创业者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土地。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中央的要求,放松农民尤其是养殖大户对养猪养牛养鸡等家禽家畜的限制。理顺国土、发改、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在自然资源统一登记中的职责关系,尽快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种养加产业登记确权办法,以保障农业企业投资者合法正当权益,调动我县人才投资农业企业的积极性。要加强自主品牌建设,用好我县现有的“华南虎”、“军峰山”、“曹山”等品牌,使之成为我县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