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雪峰按:我在今日头条发表的两往篇评论(贺雪峰:“山东合村并居何必拆农民房子” 2020.5.12;贺雪峰、桂华:“山东省大范围合村并居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 2020.6.11),在很短时间就有几百万的阅读量,跟贴也都有数万条,充分说明了山东合村并居存在问题的严重性。也收到了大量山东农民和干部的来信。以下为山东菏泽一名基层干部的来信。
看了贺教授关于合村并点的文章,想说下你们不了解的背景。
土地增减挂钩,一是地方招商项目用地紧张,需从老百姓手里挤出来面积指标,二是贫困地区财政困难。
拆迁出来一亩地,国家拨付25万元复垦经费,一个县每年每镇完成一到两个村的拆迁,就腾出来几百亩,一个县平均二十或三十个乡镇,每年就是几千亩,上亿资金的拨付。
至于当地主政领导的初衷,是为了政绩,为了财政,还是为了人民群众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个需要看他个人的觉悟修养素质,才能得出结论。地方政府是执行国家政策,还是利用国家政策,也不得而知。
拆迁问题,群众也不是不响应国家政策。反对的重要原因是补偿太低,百姓赔钱拆房子。
砖混结构的,每平方赔偿600元左右,这个价格连老百姓当年盖房子的成本都不够,而且近年都是节衣缩食盖的新房,前几年新农村建设,水、路、气、网都通了。再掏钱上楼,实在没有必要,加上两三年居无定所,百姓最朴素的观点是这一番折腾,图个啥?这基本上是群众反对的重要原因。
我们这儿前几年有压煤村庄搬迁,因为补偿标准高,搬迁基本上都很顺利。
百姓大多是纯朴善良的,会支持国家政策的,但明显损害其利益时,另当别论。
关于总书记留住乡愁的号召,可能并不是在村子生活的百姓更深更远考虑的问题。乡愁感触的句子很美,那是农村出来在城市工作的人的感触,一辈子在村子里的老百姓基本没这些感触。他们朴素的价值观就是能吃好、住好、有钱花、不受苦、不吃亏就好。
但是有不少老人是不愿意挪窝,叶落归根,死也死到老宅。外出务工尤其是考大学出去的年轻人是对老家有念想的。
因资金跟不上,拆迁后,新房子有的两年住不进去,住亲戚不是长久之计,在野外搭窝棚暂住的很多。这种状况下,老百姓能对政府有好评价吗?
各地基本都是先拆后建,主要是怕建好了群众不拆迁,楼房卖不出去,政府更被资金压垮。先拆与先建是个不好解决矛盾问题。
我们这里算是比较落后的地区,我在地方部门工作,这是我个人认为的比较理性看法,另外对老百姓拆迁的心情和生活亲眼所见也痛在心里,所谓哀民生之多艰。
中央政策肯定是人民至上,为人民谋福祉。但地方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执行政策的有之,利用政策的有之。这是事实,俗话说好经被念歪了,各地应该都有。
棚户区改造,前年和去年,我们这里全国靠前。有些大拆大建,明显的伤害老百姓,基层干部也有怨言,工作开展不动,但是上级逼迫。媒体反映事情的文章,将是最有效的推动力量。
贺教授的文章,在我们这儿反响很大,但也仅限于同事间私下聊天,给予观点认同。因为左右不了基层政策。
这个政策这么疯狂,究竟是因为政绩还是真心为群众利益,大家心里跟明镜一样。这不是个小问题,这是一个普遍性存在,讲政治和官僚主义相伴相生。这在山东尤其明显。
全国的乡镇干部晋升之路都难,基层干部也许只是为了保住饭碗而已。这是一个政绩考核机制问题,从县到市到省,都在一心谋晋升。
上级施压下级,基层逼迫百姓。习总和总理夜以继日在思考怎么让人民幸福,下面的心思却都在晋升上,至于人民群众是否真正致富和更加幸福,这不是第一考虑。
习总,是个伟人。强大的信仰,再过十年,天翻地覆。
关于老百姓对合村并点涉及到拆房的村民的看法,百姓都不笨,都知道国家政策好,是下面把经给念歪了。
百姓反对,可能主要原因是真实地触动了他们切身的利益,他们就那么点家底,真的经不起折腾。群众没那么难缠,都是很纯朴的诉求。
还有一些地方胡乱给农民建设小高层,真是不负责任,这确实不符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这个地方的农民以种地为业,首先应该考虑生产。农具机器存放,农户养殖,都不方便了。
拿出几万十几万的买楼差额,以及以后的物业费,这笔刚性支出,是否出现大面积返贫问题,这是要考虑的。
我个人觉得如农机存放、牲畜养殖、生产半径扩大等,这些都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了,这些自然改变。一旦老百姓富裕了,谁愿意过苦日子?
现在的经济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和“合村并点”的规划确实离得很远,如果不打折扣地执行,需要很大的财政支持。
归根结底,地方政府应该着力于发展经济,但不能是这种办法的与民争利。
乡愁还真留不住。还有一辈子养成的饲养和乐趣等生活习惯,都渐渐不再有了。
发展经济是政绩,百姓是否享受这个发展红利,也只有老百姓有发言权。
对于这种资源优势不足的地区,地方政府在发展上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能想尽各种办法,包括侵犯农民利益,与民争利。发展过程伴随着一些利益被牺牲。国家这么大,民情这么复杂,确实太难了。
主要还是为土地指标,较好的农民家庭可能有一二十万的存款,普通家庭也能拿出几万,这对“合村并点”是一个可行性的因素考虑。如果穷的叮当响,自然就推不动了。在挡不住拆迁大势时,没钱的找亲戚借,最后总会买的。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充分调研确实很重要,但调研方法也很重要,如果你遇到的全是充满仇恨心态的,得到的信息可能就倾向于反面声音。
总体而言,城郊农村,近郊和远郊是截然不同的看法。
客观看待正面和负面并存,交给社会去评价,这样更严谨。
我们市要求2028年之前所有村庄全部完成拆除,一个不落,合村并点建新村。虽然本人没有看到书面文件,但县乡级领导都是开会领了精神的,也正在实施中。
每次决定拆某个村,镇工作人员每人分包几户,自己想办法做其思想工作,各种软磨硬泡,都为一个同意签字。
基层工作人员也承担着压力,上有领导批评训斥,下有百姓挖苦、闭门羹甚至谩骂,个个都苦不堪言。这是一个人民满意、有利民生的好事吗?大家都心照不宣而已。
朋友在乡镇工作,目前正在做其分包的工作,已经开展两三个月了,现在只做通了一户,难度可想而知。工作带给他的痛苦,也让他情绪低落。
镇长书记都不直接面对百姓,而中层以下都有分包几户的任务,这些人员做户家工作时,承担着以后被怨恨的压力,有几人是愿意主动去做这个思想工作,都是硬着头皮上,这就是目前现状。
虽然基层干部也知道这个本身就不合法,国家是禁止搞这一套“软暴力”的,但是一个个普通工作人员,甚至乡镇主要领导,谁敢站出来明确反对?
乡镇领导也苦不堪言,都心知肚明这是否是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机制,逼着你硬着头皮也得执行。除非离开体制内,可又有几人有这个魄力辞职?毕竟大家都不可能个个才华横溢、处处能施展。
普通工作人员有自己的苦衷,镇长有自己的苦衷,县长也有自己的苦衷,但最苦的是底层农民。
永远是上级施压下级,上级考核下级,上级提拔下级,任何一级的下级,谁敢违背上级?
所以,对政策有不合理不科学之处,只能背地里发发牢骚,工作还要去做。问题就在这里,对现实存在的不科学不合理地方,谁来指出并纠正?
制订政策的上级政府有没有充分调研民间民情?怎么调研?调研方法是否能得到实际情况?这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是个大问题。
这直接影响到政策制订得是否科学合理,从而又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生,但时间不可逆,浪费过去的时间就这么了。这是对民族和国家发展是否负责的问题。
基层干部建议制订政策的上级部门,多下来看看百姓的生活,多听听百姓的心声,如果下来调研,在其调研领域生活工作一年,可能得到的情况更接近事实。尊重现实和事实,制订的政策不可能不科学。
调研若只听村干部、镇干部、县市干部的介绍,怎么可能看到问题的真相?
作为普通百姓,我们都期望国家发展的更好,国家大发展是每个个体、每个单位每个区域发展的综合。
一个管理者,能听到民间真实声音,辩证地分析看待,从而随时调整管理方式方法和方针政策,一切会向好的。
所谓的民间,村镇县市甚至省,都是民间,处处皆百姓,就像我们每一位国家工作人员,又何尝不是百姓的一员?
每一个专家教授学者、政策制定者,不能闭门造车,如果有精力,无论和哪一级的普通工作人员聊,都能发现真实的民间民情。我们绝不是方方,只看到阴暗面,我们不选择性发现问题,我们客观描述普遍性问题,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信息帮助。
希望专家学者,如果有机会,去热点地区,深入群众几个月,你们的手记真是会震撼性的。国家的钱是挺多的,到最后除去截流、浪费,落到群众手里不多。
这个机器过于庞大,行政、维稳、意识形态,政府效率太低了。可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太复杂的一个国情了。
关于合村并点,无论政府工作人员还是村里群众百姓,一片怨声载道,唯有生活其中,才能看到真相,很无奈,不知什么效应才能引起上面关注并改进。
体制内的人,亲身经历的一些事情,不敢乱说,没几人敢说负面的真相,被当地发现暴丑,会毁了自己一生的前途。
群众百姓,人微言轻,没有发声平台也没能力表达,所以就更少有人发声让舆论、让高层关注。
就这样,多少人压抑着无奈着忍气吞声,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越来越严重。
地方政府为了政绩,有的地方老百姓被逼的实在没一点办法。
所有人、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一两个人的政绩。倾心而论,真的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的有几人?尤其当习总发声“人民至上”的这个时代,可又左右不了任何基层现实,多少的无奈。
县长想着市长、市长盼着省长...唯有媒体多多关注和发声,也许才能推动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