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理论探讨 >> 理论精华 >>
  • 吴楠:用田野丈量世界
  •  2021-08-06 15:35:25   作者:吴楠   来源:   点击:   评论:0
  •  【字号:

  • 时隔一年,我重新翻开了《在野之学》这本书,通过在野之学,我第一次了解到社会学给田野赋予的意义。回想当时,还在经典训练阶段的我,对田野的认知迷迷糊糊又懵懵懂懂,但依然对田野保持着无限的想象和好奇,对奔赴田野的冲动也跃跃欲试,蠢蠢欲动。当然,这里的田野,已经超脱于我们日常所接触的表面的田野,田野在社会学的世界中有了更丰富的含义:田野是围绕村庄展开的,以实践为中心的村庄研究,通过具体而深入的访谈、观察、入户去感知村庄存在的现象、发生的变化,也尽可能的透过实践,还原村庄和研究对象所展现出来的的真实世界。初时了解到田野这一概念时,扑面而来的第一印象就是接地气,用田野来展示村庄、概括村庄、研究村庄赋予村庄新的活力与生命力。要知道,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在多数人印象中的村庄中,田野都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是村庄最有力的象征。

    如今,当真切地融入和参与过村庄实践之后,对田野的的认知愈发清晰,愈发立体。田野激发研究的灵感,田野调查成为认识村庄的手段,借助田野调查去了解农村真实现状,从村庄调查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扎根于农村本土的实践尝试发展出解决问题的多元路径,以实现从农村来到农村去的螺旋式上升。这可能是更为丰富的田野意涵。

    安徽省东至县高山村是我沉浸了20多天的田野,从这次的田野调查中,也展开了多维度多面向的实践与观察:村庄维度上的治理问题;村庄外出务工背景下的家庭、婚姻、养老及教育问题;种植本业内的经营与管理问题;社会资本、企业和村庄的内在运作机制等等。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讨,也使得这次的田野调查饱满丰盈,对自己的成长也是收获颇丰。以至于在结束调研后还和同学打趣道:回想自己待了20多年的老家的熟悉程度还没有待了20多天的高山村高嘞。细想也确实是这样,对于老家,更多的是习以为常、是习惯,以至于不会从熟悉的东西去思考和发掘。而对于真正的田野调查,对自身而言则是抱有充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高山村就是真实的田野,除却村庄的真实展现外,高山村作为一个载体和介质,还激发出我们更为广阔的田野视野。

    实践的田野。与接地气的田野相匹配的就是接地气的访谈、入户和走访。从村干部到党员,从村民到外来种植大户,从乡村到乡镇,从农业到工业,从小作坊到企业。无论是受访群体还是相关领域,具体的田野调查都会事无巨细的去涉及,去追问,去发掘。当时还会有困惑:为什么啥都要问,问的这么细致有必要吗?当初出茅庐的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带队的师兄们说了一席话让我有了更透彻的理解:“访谈的过程就和侦探破案的过程是一样的,而我们的角色就是侦探,我们的任务就是去收集和挖掘尽可能多的信息,信息越丰富,对村庄的还原就越真实,对村庄的研究就越彻底。”这些话瞬时有拨云散雾的力量,也让我在田野的调研中尽可能的完整和细致。20多天的持续实践,对村庄也愈发了解愈发深入。白天调研晚上讨论,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中也实现了自己的提升和成长。田野是我们实践的载体,从村庄出发,贴着地面思考,使我们的思考不会悬浮于空中楼阁中做着无用功,不断的扎根实践,也逐步实现着从农村到农村的底层架构上的村庄研究和乡村治理。

    思维的田野。这次的调研也拓宽了我们思考的维度与深度,除却切身实地的调查和感知村庄外,也训练了我们的思维,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第一次踏入田野的调研小白,对村治调研模式一知半解,也不知带调研将会带来怎样的洗礼与冲击。记得第一天晚上总结时,是不知道要总结什么的,就只是自己在默默整理白天访谈内容。谈论开始时,师兄师姐们打了样,才知道自己偏离了航线,做了无效整理。哪知,情急之下,就实现了一种思想的激发。也可能有了压力,就把白天的访谈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进行了回放,调动所有的感知去发现问题找问题,去记录,去尝试分析,极短时间内实现了一种不成熟的思维调动和训练。这种感觉很深刻,是我第一次能够感知到的思维训练的过程。记得那天讨论,师兄师姐们对我们这些小白的思考结晶给予了充分的鼓励与认可,也让我尝到了动脑筋的甜头,也激发了我持续思考的动力。在随后的调研中也是激励与焦虑的并存和转化:焦虑自己晚上讨论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进而倒逼自己沉浸白天的访谈,实现和研究对象的在场和在状态;之后在白天访谈中去找出感兴趣的点,提出相应的问题,用相对单薄的知识去尝试分析;晚上与小组热烈讨论,师兄师姐们给予正向反馈和激励。就这样,在每天的焦虑和激励中,自己的思维也得到了调动与激发。这20多天的调研,也带给我思维田野的的激发与拓展,给自己主动思考的空间,给自己倒逼思考的机会,让思维的田野跟随着实践的田野逐步调动、拓宽。

    集体的田野。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却可以走的远。这句话,在读经典阶段就被孙老师时常挂在嘴边,重复的力量使得我们对这句话也是耳熟能详,殊不知,当时的我们,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经过这次的田野调查,也让我深刻的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在奔赴田野前,心里是十分焦灼和矛盾的,有对未知的恐惧也有对田野的期待和好奇,对于我自身来说,接下来所经历的都是全新的,是要跳出到自己熟悉的舒适圈后的成长与磨练。不得不承认,刚刚调研的阶段是拘束的,放不开的,有距离的,因为整个环境是陌生的。第一次的转变是晚上的讨论环节,针对自己提出的不成熟的问题师兄师姐们都会很认真的进行讨论,大家都在针对这个问题去进行深挖和多角度剖析,不会因为问题不成熟就忽略,让我觉得我提出问题虽然小但是很重要,这种隐性的肯定也让我对小组放下了距离,形成了依赖。在之后的调研中也逐步的放开了自我,敢去提问题,敢于发问,在讨论环节也敢于发声,我很喜欢每晚的讨论环节,喜欢思想碰撞和同频共振所带来的喜悦感,当然,收获也是满满的。经过这次调研才更深切的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与魅力,不会有所隐藏,都在共享自己的想法与思想,让我们每个人都收获到了更多的思想苹果。也懂得了放开的越彻底收获的越丰富的涵意,在集体的基础上共享与分享,在集体的肩膀上去拓宽视野。

    希望的田野。自我感觉我不是一个觉悟特别高的,在深入田野前,也从未想过将自己的学术与乡村挂钩,与情怀沾边。但通过这次学习,我有被集体震撼到,有被这个集体中的每个学术人震撼到,这是一群很纯粹的在做学术的人,有理想,有初心。在这个充满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有一群人在坚定初心,持续思考,给自己创造一种以学术为业的确定性。这不是我听说的,而是我亲眼所见所感受到的,他们从乡村中走出来看世界,也将世界的丰富回馈给乡村。我从团队中看到了这群学术人的使命和担当,看到了建设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这一目标中离不开每个学术人的参与与贡献,理想是具有集体属性的,理想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自己有被这种付出感染到,也给了我一个深刻反思自己契机,重新思考了做学术对自己意味着什么。和团队中的每个人一样,我也有颗不甘平庸的心,大家因为向上走的进取心聚集到一起,扎根田野,依靠经验,实现自己深刻成长的同时为我们共同的理想出心出力,这种聚集是有活力的,有生命力的,是内生性的力量,也是充满希望的!

    调研这么短,思想的荡漾却那么长,在调研中所收获到的成长是深刻而悠长的,不仅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在更深的层次也丰富了我们的认知。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扎根田野,依托集体,实现了思维的训练和共同的成长,也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了世界的深度。

  • 责任编辑:sn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