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产业是一个跨行业的朝阳产业,也是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行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文化旅游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广东致力于推进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打造一批世界级景区景点。近五六年来,广东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在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以连线连片的方式重点打造了100条精品线路,取得了一些成效。不过,实事求是地看,广东“经济大省、旅游弱省”的格局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尽管因为统计口径等因素,广东旅游业发展的数字很好看),广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2021年底,笔者作为东方农道文化产业集团调研组成员,受佛山市南海区政府的邀请就南海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课题进行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现场查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就南海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工作展开调研。在此基础上,笔者就南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若干建议。此文完成于2022春节期间,由于某些原因,该文没有直接递交南海区政府及相关部门。
鉴于该拙文或有些许参考价值,又耗费了笔者不少心力,因此,尽管由于调研面不广,又囿于资料匮乏,水平受限,文章浅薄之处在所难免,但还是决定公开发表,权且作为引玉之砖,以便引发大家对南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更多、更深的思考。此也算笔者为南海发展尽一份心吧,因为毕竟前前后后去南海多次,对那块土地有了一些感情。
南海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在人文。未有广东,先有南海。1992年9月23日,南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挂牌。2002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设立佛山市南海区,至今为止,南海区定名不过20年。但是,南海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作为广东首县,南海的得名比广东要早一千多年。
南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广州是岭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发祥地之一,也是珠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双肩石器为代表的西樵山文化,被考古学家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自隋朝置县起,南海一直是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广东首县,南海常常引领风气之先,成为岭南地区的弄潮儿。
我国近代第一位敢于面对统治者大声疾呼变法、后来成为戊戌变法运动首领的康有为,我国铁路工程先驱詹天佑,我国第一个近代民族工业实业家、爱国华侨、南海继昌隆机器缫丝厂创始人陈启沅,首制我国第一部“摄影之器”的科学家邹伯奇等一大批名人出自南海绝非偶然。
还有,位于南海西樵山西南侧的儒溪、七星、朝山、岭西村周边一片1万多亩的基塘区域,是珠三角地区保留最完整的生态农业片区和根植其上的基塘农业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
南海区发展旅游业的劣势在自然景观。旅游业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与地形、气候、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关,那些地形、气候复杂多样,民族众多的省份,常为旅游大省,比较典型的是云南、四川等省。而广东地形、气候等相对于云南、四川要单调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广东作为经济大省,但却是旅游弱省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海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北部,北距北回归线48公里,为土壤肥沃的西、 北江冲积平原。境内没有蜿蜒起伏、巍峨奇特的群山,也没有起伏不断、林海茫茫的丘陵,缺乏独特的自然资源。南海除西樵山有些名气外(笔者没去考察),没有其他大型稀缺资源。
此外,南海以镬耳屋为代表的古民居建筑也远没有长江中下游及北方一些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象雄伟、古朴雄浑的古民居建筑那么吸引游客。农业方面拿得出手的东西也不多,主要是九江的水产养殖和里水的百合花、蝴蝶兰等。
南海区作为具有较强科技经济实力的珠三角腹地,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力度,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致力以文化引领构建“一山两江四岛三片区”的全域旅游格局。为此,区镇街村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公开资料显示,仅列入2019年佛山市推出的“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12个项目,就计划投入资金96.4亿元(“百里芳华”串联起5区14个镇(街),南海占得5席;公布的第一批33个重点项目,南海占了12个)。
以里水镇为例,该镇作为佛山唯一一个当选2020年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的镇和佛山市“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的起点,近年举全镇之力打造文农旅融合发展新高地,构建南有梦里水乡景区,北有岭南农业大观园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其中,仅贤鲁岛碧道生态观光旅游示范带项目总投资就达2.6亿元,“梦里水乡花月夜”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还有,贤鲁岛“理想村”项目计划3年内投入资金约3亿元,在那里建设高端民宿集群。青年湖湿地项目计划投入资金约1.8亿元......其他镇街也不甘落后,如九江镇“龙腾鹭影”文旅项目,计划投入资金额约5亿元.......南海区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方面的投资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砸下“真金白银”,南海区文化旅游产业有了看得见的变化-----贤鲁岛在线旅游资产指数曾一度位列华南地区景区涨幅榜榜首,成为华南地区新晋网红景区;“梦里水乡花月夜”开园迎客,让“梦里水乡”品牌声名远播;百合花文化已成为享誉广佛两地的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不过,这种繁荣只是表面上的,未必是真的繁荣,更不代表项目开发成功。事实上,不少项目表面的光鲜难掩背后的尴尬-----收益与付出严重不成正比。调研中不少镇街村干部表示:搞了这么多年,投入了那么多资金,但投下的钱并没变成经济数据,也就是说纯粹是一种花钱赚吆喝。有的干部坦言:“梦里水乡花月夜”项目投入下的2个多亿,恐怕50年、100年都回不来本。贤鲁岛投了那么多资金,旅游项目已初具规模,但效益出不来。贤鲁岛村干部甚至说,岛上旅游产业开发不仅没有给当地村民带来好处,相反还增加了村里的负担,因为游客周末来玩一下,什么都是自己带来,在当地没有一分钱消费,河边烧烤游客尽兴而归,却留下遍地垃圾,最后还需要村里花钱清理。
南海区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有很多,主要是定位不够清晰、急功近利、“运动式”开发、旅游产品原创性不足、产品形式单一品位不高、同质化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社会资本参与不足、“政府玩、农民看”现象突出等。
从政策环境及政策供给看,受土地、环保、安监、生态政策趋紧的影响,尤其是受近年“非农化”、“非粮化”政策的影响,南海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受到很多约束,有的以前建的与旅游相关的设施不得不拆除,有些新项目没有办法立项或开工等。
(一)提高站位,提升格局
站位决定方位,格局决定结局。南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站在新高度,以新的观念重新审视南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调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定位和开发路径,务实推进南海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南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珠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珠江文化的典型代表。珠江文化包括并扩大了岭南文化的内涵和优势,珠江文化率先奔向后工业文明。珠江文化是广东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内生动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强大文化纽带。南海有责任、有义务把南海历史故事讲好,把珠江文化宣传好,把百年党史弘扬好,以此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为南海通过转型升级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立足湾区,面向全国
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是大湾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其中广州、佛山强强联合,将起到重要带动作用。南海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
过去几年,广东年均人口净流入高达170万以上,按照这个趋势,第三方机构预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每年人口净流入将达200万以上。2019年广州和深圳的当年人口净流入已经双双突破40万大关,在全国所有城市中稳居第一和第三,第二名是佛山。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达到7264.92万人,比上年增加近150万人。其中,珠三角九市常住人口占粤港澳大湾区人口总量的88.74%,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分别占10.32%和0.94%;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9+2”城GDP总量达11.6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6.7%,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总量已与纽约湾区旗鼓相当。有机构预测,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超越世界其他三大湾区,大湾区未来有望达到或超过1.5亿人。
大湾区这么一个庞大的都市群体无疑对于文化旅游有着巨大的需求。旅游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而旅游业中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则更具有发展潜力。乡村不仅是一个生产粮食的地方,还是一个离大自然最近,可以医治现代工业文明创伤的地方。都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所以城市里的人大多都有浓浓的乡村情节,也就是“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要解乡愁,就要回到乡村,回到故乡。
(三)把握规律,注重实效
要尊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和规律,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不搞“运动式”开发,不要一哄而上、遍地开花。摈弃急功近利、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的“短视”做法。我们要认清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南海只是一个县级区,放在全国分量有限,因此,南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应该更好地整合和统筹资源,劲往一处使,全区集中力量做好两三个精品项目就行了。
在休闲旅游时代,旅游业面临着理念重构和实践创新的现实课题,景区特色文化与主题、产品、业态、功能等都面临着换档升级。体验经济下的旅游产品取向应该是高品质体验,从交互体验到沉浸体验、再到生活体验,才是旅游发展的真谛,也是未来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鉴于此,南海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开发模式实现从观光向体验、从风景向场景、从“旅游+”向“+旅游”的转变。“无特色不旅游”,要致力打造高度原创的作品。不要迷信大牌旅游规划师和建筑师,乌镇和袁家村的成功有目共瞩,但它们却是出自当地土生土长的干部之手。袁家村党支部书记郭占武说过一句话:“农村的事谁来做?绝对不是专家,绝对不是县长、市长、省长,农民的事要靠农民自己做,谁都靠不住。”
按照保护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根据南海目前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现状,建议着力做大做强以下几个优势项目(这节内容主要来自南海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老前辈的建议):
1、打造西樵山“十里杜鹃花廊”
西樵山位于南海区的西南部,是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岭南古代,广州称为“花城”,西樵山则称为“花山”。据《西樵山志》记载,西樵山成为旅游景区大抵始于宋而盛于明清。每到春节,游客与市民先到广州逛花市,再来西樵山参加评花会,一花一会,既可旅游赏景,又可参加文化活动。
西樵山早年虽投资上千万元建设了“三园一廊”赏花美景,但显然还远远不够,因此建议在西樵山打造“十里杜鹃花廊”。布局方式为点线面相结合,“点”为山南、山北两入口处、亭台楼阁周边;“线”为九龙岩景点沿线路两边;“面”为老茶林、茶花园。当然,这只是初步设想,具体落实还要进行论证。同时,把这条旅游线路与历史名人康有为、詹天佑、陈启沅等宣传介绍或纪念馆等联结起来。
2、升级西樵松塘村翰林文化节
西樵镇松塘村是一个拥有800年历史的古村落,科甲功名兴盛数百年,追溯明清,松塘村培育了4位翰林学士、6位进士,该村又被称为“翰林村”。该村从2010年开始举办翰林文化节,不过,有规模地举办还是2019年第七届翰林文化节。翰林文化节内容很丰富,现场有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翰林文化节启动(孔庙祭祀仪式、奖学仪式、过翰林门)、翰林宴(“聪明宴”)等。松塘村翰林文化节非常好,对于弘扬珠江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当站在大湾区的高度重新审视,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大湾区弘扬岭南文化的精品项目。
3、升级里水百合花文化周
2012年,里水举办了首届万顷洋香水百合花文化节。第二年,当地花卉企业携手荷兰范登博思花卉种球公司共同研发展出百合花、郁金香、薰衣草等100多个国内前所未有的新品种,最后筛选出了一批适合本地的优质品种,其中“香水百合”是最成功的。一年一度的百合花文化周充分展现了里水生态旅游文化的魅力,成为梦里水乡一张靓丽的名牌,至今已成功举办了9届。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建议参照中山市“小榄镇菊花展”模式和做法,提升“里水百合花文化周”的规模和高度。总体设想是打造”百合花主题公园,并将“里水百合花文化周”更名为“里水百合花展”,时间从现在的一周延长至20天,使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知名花卉旅游品牌,并以此带动以里水河、金溪河为纽带的“南有梦里水乡风情游,北有岭南农业大观园”的乡村精品旅游线发展。
4、高位推动仙岗古村和西城村六巷街保护性开发
仙岗村古村,位于丹灶镇西部,该村始建于南宋初期,建村已有八百多年。该村现存宗祠14座,村内有众多古井,相传东晋葛洪炼丹时曾在“仙迹丹泉”清洗草药,故又名“洗药井”。由于此井不远处另有圆形“流水井”一口,人们便形象地分别称这两口井为蟹泉雄井、雌井。该村至今还保留着中秋“烧番塔”的民俗,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村民们都会自发聚集,依照着古老的传统,在熊熊燃烧的番塔旁、在冲天的火光里为美好的生活祈福。
西城村六条古老巷子里,静卧着连片清朝镬耳屋古建筑群。被西城村人称之为“六巷”的地方:包括“荣阳首里”“朱正邸”“家乐里”“青云巷”“居仁里”“悉里”六条古老巷子。其中,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荣阳首里”的青石板小巷里,只见清一色的“镬耳屋”错落有序地分列两旁,是西城村保存比较完整清代石巷。六条巷子中的镬耳屋超过30间,最古老的有300余年历史,不少也有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