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何志逵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0.1.11)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何志逵1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6
威望: 16 点
金钱: 16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0-06-24

 何志逵的读书报告(更新至2020.1.11)

【书单】
默顿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剩余部分
福柯
《疯癫与文明》
《不正常的人》
《惩罚的社会》
《必须保卫社会》
《主体性与真相》


福柯权力研究——对传统历史的反叛
  这段时间在结束了过渡时期的阅读之后,转入了福柯的阅读。虽然目前只读了福柯著作当中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却能够很清楚的感受到福柯通过对传统历史的反叛,来考察过往历史当中的权力关系。

一、由法律——哲学到历史——政治的转变
  在福柯看来,关于对权力关系记录的传统历史,是在一个法律——哲学框架下所进行的。在传统当中,权力与法律以及哲学(代表着真理)的研究分别联系着,依靠联系的关系而巩固权力。在中世纪以来的西方社会里,法律的思想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王权来进行的。正是王权有着合法性的要求,才推动着社会当中的法律规范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完整体系。正如福柯自己所说的“西方社会的法律是满足国王要求的法律”。正是法律建筑的形成,君主地位的存在,行政的正当性以及统治国家的合法性都有了规则性的保障。可以说在传统的法律研究中心是国王。围绕着国王,法律研究的落脚点都在于国王的王权当中,是关于国王的权利以及权力,还有权力的可能界限的问题,这是法律研究的问题的根本所在。而这样的一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方面是围绕着王权建立的是怎么样的一个法律框架,君主如何使自己的权力与基本法保持一致;另一个方面中,这样的法律框架也是君主权力的牢笼,那么就要解释君权要根据哪些法律界限来行使权力,从而保证权力的合法性。从实质上来说,这是在权力内部所进行的讨论,通过论证统治权的合法性,以及服从法律的义务,掩盖了是谁在统治的这样一个话题,焦点被转移至了法律层面上。
  而真理与权力的关系,是指人们在权力的强迫性压制下,生产着符合权力运转的真理,而统治之下的人,被迫承认或者寻找此真理。福柯是这样描述权力如何推动人们去寻找真理“权力不停的提问,向我们提问;它不停地调查、记录;它使对真理的研究制度化、职业化,并给予报酬”。因而在胁迫之下人们不断生产真理,也就是制造出一种权力统治理所应当的信念。而另一方面,人们也要服从真理。因为真理在社会当中有着权力的特殊效力,它也亲自参与真理传播,同时也制定着法律(作为一个基本原则出现)。用福柯的话来说就是:“总之,人们在真理话语下,被判决,被罚,被归类,也被迫去完成某些方式,把自己献给某种生活方式或者某种死亡方式。简单来说,就是服从围绕着权力建立起来的意识形态。
  由此便可以看到法律规则、权力机制以及真理效力之间的关系所在。
  这便是传统的法律——哲学角度对权力关系的研究。它关心的是应当和怎样服从权力。而福柯自身对权力关系的考察却是决意避开了这个权力中心,不再从权力本身及其延伸的法律建筑以及意识形态方面入手。而是从细微之处着手,将视角引到统治的事实方面,也就是实际上的统治权操作,还有被统治者的实际遭遇当中。从连续不断运转的统治过程当中看到统治着社会的话语权是如何操纵着人们的生活。可以说福柯关心的是怎么进行奴役的过程。与传统当中对权力如何产生的考察的视角划分界限。从福柯的这个视角出发,就是从历史——政治的角度去看待权力。
那么什么是历史——政治的角度。在福柯看来,是一种战争关系的持续存在。在这个社会中,二元结构是不断渗透着的,斗争是永远不停歇的,战争时期是不同群体之间的互相征伐和侵略。而在和平时期,则是个人或者团体或者是阶级之间的对立竞争,甚至是统治。在这方面,我们应当从战争关系当中看到的东西,一共有三点:一是历史当中的权力关系和统治操作者。二是统治关系,也就是统治操作者的实际运作过程。三是保障权力关系运行的技术工具。

二、战争话语下的权力划分——规训权力和生命权力
  正是在历史——政治视角下,战争持续存在于社会当中,因而在福柯看来,权力是持续不断的在控制着整个社会。而且在19世纪之后,权力控制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权力从过去掌握人的死亡权利,转变到了至今掌握人生存的权利。对此的权力控制简单来说可以分为规训权力和生命权力两方面。
从规训权力的角度上来看,便是一种刑罚的转变。福柯在考察历史中发现,在刑罚从古至今的演变当中,监禁作为一种刑罚方式逐渐取代了对身体的惩罚。这是与当时的社会将犯人排斥成为社会的敌人这一过程息息相关的。既然是敌人,便注定要和社会当中的大多数人区隔开来,成为一个被排斥的群体。在这时候,什么因素决定了他们会成为罪犯便是一个关键环节。从福柯的考察来看,非法活动并非仅仅是传统的杀人放火之类罪行。更多的还是一些侵害了当权者利益的行为。例如,在18世纪开始,懒惰、不劳动、财产侵吞、沉迷于玩乐等行为被当局者判定为非法的活动,成为被监管的对象。其背后的缘由就在于上述行为损害了劳动生产的效率,以至于资产阶级——也就是当权者的资本利益受到了损害。因此,针对此种非法活动,监禁的作用便体现了出来。监禁与传统的刑罚不一样之处在于,它是一种驯服的过程,是一个要求人们服从规范,并且将人再造,成为一个懂得遵守规则的人。在这里,规训权力的意图便体现了出来,它意图创造的是一个拥有普遍规范的社会,在社会当中生活的人,是要按照权力话语所制定的规律来生活,从这个层面来看,监禁所要促成的规律行动不仅仅限于监狱这个机构。更多的是在诸如工厂、企业等各个社会机构当中也十分的强调着纪律和服从,而在人们生活的建筑当中,运用着各种技术以达到更好的监视效果。可以说,技术在规训权力的实施当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而在生命权力的角度,则更体现了权力怎么使人活这一层面的能力。通过对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有关人们生命以及健康的宏观调控,通过从医学的角度,通过公共政策以及公共组织,来做到影响甚至是控制可能在活着的大众中产生的一系列偶然事件,它试图控制,甚至是改变其发生的概率。它是一种技术的应用带来的结果。由此可以通过总体的平衡措施,使得社会呈现出一种生理常数的稳定(从生物科学角度),保证社会运作的天然正常。是一种人为的操纵自然。
这样,通过规训权力和生命权力,国家这个机器便有了“肉体-人体-惩罚-机关”以及“人口系列-生物学过程-调节*机制-国家”这两个手段。对于国家来说,这是一大一小两种手段,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双重技术结合,共同打造出一个权力的话语体系。具体的结合可以用性这一领域为例。性作为一个完全肉体的行为,揭示出了经常性监视形式的个人化惩戒控制(《不正常的人》一书中所提到的对手淫的儿童的改造,无论是从家庭当中还是从学校环境当中)。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性又和生物学整体产生联系。一个个行为举止健康的人,才是构成总体人口健康的基础。这样类似的交叉点,给了两种权力得以产生全局影响的机会。
  目前来说,只看到了福柯关于权力的部分著作,疯癫、不正常的人以及罪犯等具体形象。是分别与文明、医学权力以及规训权力相关。但是福柯整体的权力观,也就是他的权力谱系学是如何展开的,还有待接下来的进一步阅读。因此这篇报告只能算是阶段总结,是个半成品。在完成了系列相关阅读后,会重新从整体的权力谱系学当中,尝试着将内容串联起来,探讨完整的福柯权力观点。

感想:
  对于过去一年读书学习生活的总结,我想从读书和小组交流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收获。关于读书,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磨练基本功的时期。所以这一年来最合适的形容词就是埋头苦干。每天朝八晚十,不分寒暑的泡在图书馆,用一部部经典磨练自己的头脑。期间有过读不懂的反复折腾和折磨带来的痛苦,但也有读到兴趣所在的畅快淋漓。从不时拿起手机看时间到沉浸其中忘记时间。一年的时光,是过的飞快的。但回过头来想想自己阅读中认识到的多位大家,再看看寝室里那个已经放不下书的书箱,收获感还是满满的。关于交流,也是反复磨砺自己的一个方式。在和小组成员日常以及读书论坛上的一次次交流当中,既把自己说话和表达当中逻辑混乱的毛病给改了,同时又在会议当中听到了不一样的观点,学到了更多的思路,获得了非常好的建议和帮助。所以总的来说,2019年是我丰收的一年。

书单:
曼海姆 
《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
舒茨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
米尔斯 
《权力精英》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帕森斯 
《社会行动的结构》
默顿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还差一小部分
自由放任之后的现代社会应何去何从
  从对现代社会进行解读的作家当中,我们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一种对未来社会应当如何发展的思考倾向。自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社会经历了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自由民主国家的建立以及蓬勃的经济发展。然而在进入20世纪之后,人们逐渐发现一股阴影笼罩在了整个民主社会当中,曾经无比美好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开始展露出了其存在的问题,有着脱离自由民主发展轨迹的倾向。从外部的世界战争到内部的专制统治,从贫富悬殊的社会不平等到固化的阶层。这一切都不禁让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自由和民主社会的畸形关于这个问题,参考米尔斯对美国社会的考察,我们可以从社会民众和当权阶层两个角度去思考。
一、“公民”到“大众”的转变

米尔斯在对美国社会的分析当中,对于美国公民在现代所发生的变化便是用了“公民社会”到“大众社会”的转变这一说法。在米尔斯看来,现代美国社会当中的普通群众,已经不再是有主见,对政治饱含热情,能够独立且自由选择自己生活和发展的公民了。文艺复兴以来所打造的公民形象已经当然无存,如今存留的不过是一群随波逐流,政治冷漠并且生活在极大程度上依附于各类组织结构的人,他们没有真正的团结可言,因而只能称之为大众。这又可以从道德秩序、文化、异化以及理性化的角度去解释。
米尔斯认为,在这个时代,人们普遍感到不安以及不舒适的原因在于:曾经存在于政治、经济、宗教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中的一些不言自明的东西都正在崩溃和消散,而与此同时,对人们必须生活于其中的秩序而言,又无法形成新的道德约束以及正当性。因此,在这个时期的人们,没有共同的信仰体系作为联结点,只能沦为一盘散沙。而在个体的层面上的迷茫和孤立无助的情况下,人们便会不断地寻找能够使自己依附于其中的群体或组织。这种寻找的心理状态,正好为电影、电视、广播以及印刷品等利用大众传媒技术进行传播的流行文化提供了发展空间。各种人为设计的、带有强烈的吸引以及迷狂性质的文化产品对孤立的个体进行着不断地冲击。这不是一种自然地文化熏陶,而是出于一种风向的引导,这种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通过不断的引起流行文化狂潮,让沉溺于其中的个人不知不觉的打上了他们的烙印:纸醉金迷,醉生梦死是最好的生活状态。影视娱乐明星,则是人人羡艳的“成功人士”人们所珍视的文化,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变成了娱乐性的快餐文化,而非能够给人以终极启示的隽永的文化。而单独个人在其中只要沉溺,并不能获得什么,人们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能做的只有不断的刺激自己的感官,不断追求极度的兴奋和愉悦。
  异化则是人们投入非政治的娱乐狂迷的推手之一。而在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和劳动方面,人们面临着异化的处境。现代社会的分工,随着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日益增进而趋于精细化。在人们的岗位之上,越来越多的细则限定了人们的行动,精细的尽头便是标准化。人们在工作过程当中可凭借个人能力而自由发挥的空间愈来愈少。富有创造力的人不再是一般职业的首选,而是那些能够循规蹈矩的人。因而工作岗位上不再有劳动创造的快乐,有的只是流水线操作的枯燥乏味。因而工作不再是人们所向往的生活过程,这更推动了人们对下班之后的闲暇时间的投入,无论是精力上还是心理上。其次,在工作成果方面人们也无法获得一丝一毫的成就感。在现代职业当中,绝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为了组织而进行。无论是在工厂之中生产产品,抑或是在公司当中书写文案,最终的成果只是属于出钱雇佣人们的这个组织,人们在完成工作之后感受不到自己成果的存在。当然,这也和人们在工作中可发挥创造性的空间缩小有关系。尽管工作的时候让人们感到无比的厌恶,但是迫于生计所需,以及工作规章的要求,人们仍不得不在表面上装出随和、充满善意的样子。这些优良的品质,本应当是发自于人们优异的品格当中,现在却沦为了谋求生计的组成部分之一。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不仅劳动被异化了,人格也异化于工作当中了。因此人们往往拥有两个面孔,一是工作上的伪装人格,二是生活当中随意的自己。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我?没人知道,个人便于此迷失。
现代理性的关注点,从个人转向了整体社会机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众社会的形成。在当代社会,真正发挥出理性作用的,不是个人,而是以公司和企业为代表的各类社会机构。这些机构通过科层制所带有的计划性、精确的预测等特点,将事情安排得十分精细且妥当。由此不仅剥夺了在其中的个人行动自由,并且也把个人的理性思考能力一并摧毁了。不用思考便可操作的工作,哪还需要理性思考。由此,在现代社会工作生活的个人,已经不再是具有个性的个人,而成为了生产链上可随意替代的一个普通品。
  总的来说,在大众社会当中的众生面貌,是一幅迷茫、沉迷而又孤立的样子的。虽然米尔斯对此种形象的描述是基于美国的中产阶级的发展现状。但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除却顶层的精英阶级,绝大部分人都是受制于这样的社会结构之下,从而形成了米尔斯口中的大众社会。而大众社会当中,人们的政治冷漠,则是使得民主社会面临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民主的崩溃——政治冷漠

政治冷漠,在含义上来说便是人们对所有政治迹象都漠然视之,与政治这个体现着个人的忠诚、热情和希望的世界相隔离,对任何的政治符号和号召都无动于衷。人们的不安和期望,都与政治无关联,也就是说,政治生活是不存在人们的认知当中的。
这样的隔绝状态,既是民众本身因为在工作上异化,热情和精力被枯燥无味的职业消磨殆尽,再加之大众娱乐文化的狂轰滥炸,人们已经无暇关注狂欢之外的任何事情。除此之外,现代机构层面的理性,是一种对个人理性的极大破坏。而当个人都不存在着理性思考的时候,人们还怎么意识得到政治生活的重要性。
当然,还有一层原因则是与精英阶层息息相关。那便是对大众传媒的利用。大众传媒担当起了一个遮蔽上层统治真相的工具。他们在漫天铺地的宣传当中,塑造了统治者需要的大众情感。在大众传媒所塑造的世界当中,政治意义是很少被提及的,更别说对政治进行生动而又深入的讨论,以及提出期望了。就算有关于政治的报道,也仅仅局限于一些新闻、简短的社评等方面。而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过程当中,则是呈现出一幅矫揉造作并且空洞浮夸的样子。大众媒介将统治阶级所要求的忠诚和期望表达得枯燥无味,只是简单的将政治符号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令人烦不胜烦。与此同时,与主流政治相左的意见却只字不提。这与其它方面的意义展现相比,自然是显得枯燥而陈腐,无怪乎公众对政治提不起一丝一毫兴致。
政治冷漠,从公民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种放弃自身合理权利的举动,百害而无一利。真正的民主政治,正是依赖于每一个人主动参与。而当绝大多数人自觉放弃了这一权利之时,便是民主政治崩溃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最为高兴的则是社会上的权力阶层。

三、自由的崩溃——权力精英

  米尔斯笔下的权力精英,简单的来说便是一群来自于封闭圈子当中的上层人士。这群人控制了国民生活当中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关键位置。能够通过自己的决策而影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目前的精英阶层当中,是脱离出社会流动的,他们可以凭借家世而不断留存于精英圈子之中,成为一个稳固的上层阶层。
  从精英阶层对大众传媒的操纵,我们便可以看到自由、民主社会是如何受到威胁的了。从阶层的角度来说,精英阶层所做的每一个决策,实质上只是为了自身阶层的利益。圈子之外的人士,与他们无关。因而他们出资赞助政治家,在国家机构之中寻找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并且操纵选举,推举出他们选中的人作为国家政府的领导人。而在此时,公民还认为他们选择的是真正能够代表自己利益的人,殊不知这只是精英阶层玩的一个把戏。
  因此从精英阶层操纵国家权力的行使这方面来看,社会有着走向专制的风险。民众无法再通过政治表达自己的意愿,权力被牢牢把握在少数人的手上。而这正是包括米尔斯在内的多位社会学家们所不愿看到的景象。而我们拓宽思维来看,在现代时期当中有关国家政权的讨论,无不是包含了这样一层含义:自由民主社会应当如何进行下去?无论是达伦多夫认为现代社会的冲突多产生于应得权利没有实现的社会不平等当中,还是曼海姆关于重建时代应当如何在有效的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当中保持着民主和自由。甚至是鲍曼、斯科特等人对国家具有的现代性对于一个民主社会具有怎样的危害当中的讨论。在这些作家看来,在新时代当中人们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应当如何继续发展下去,而且是如何能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保证民主和自由。
  而最为有趣的是,给人们以发展的理性化精神、技术改进以及劳动分工,在如今却反过来成为了阻碍人们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因此怎么权衡好公民与当权者关系,怎么面对新时代的理性、技术以及分工对人的影响,是如今保持民主社会所需要思考的方面。


感想:
1. 本月差不多完成了过渡时期的阅读,还差一点点。也准备转入后四大家的阅读,打算先从福柯读起,因此特地再双十一把福柯所有的书都给买齐了
2. 本月的总体状态的话,自我感觉是大部分时间属于比较平稳的样子,小组交流和体育锻炼都有正常进行,学习的状态还是在的
3. 不过在这期间由于自己在生活上碰到了一些烦恼,导致有一周多的时间心情比较浮躁,然后也花了一点时间去处理这些时期,最后才恢复正常状态。没有处理好读书之外的干扰问题,这是需要自我批评的地方。以后会更加注意这些方面。

书单: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科赛   《社会冲突的功能》
达伦多夫《现代社会冲突》
米尔斯 《社会学的想象力》
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
知识社会学何以可能——《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读后感
  本次总结主要是以《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为主,讨论现代知识社会学得以发展得背景以及前景等方面。

一、一门对知识进行考察的学科
  知识社会学本身,我们可以顾名思义,便是将人类思想和具体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以及不同的种群联系起来,探究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具体联系。也就是说,没有脱离了现实诉求,漂浮于半空之上的“纯粹知识”,知识的形成是与当时的具体环境离不开的。
那么知识为何成了一个值得考察的对象?在曼海姆看来,是在于曾经垄断性的统一世界观以及相应的知识,在当代已经支离破碎,出现了许多全新的从认识论角度,从心理学角度以及社会学方面的思想方式和研究方式。而统一性的破碎来于人们对曾经觉得理所应当的,不需要思考的知识产生了质疑。人们对曾经的思想产生怀疑,在西方历史上产生过两次,一次是雅典民主政治时期,此时正处于贵族阶层衰落和城市手工业者阶层上升的这样一个交换时期,因而思想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对立状况,从而引起了对过往统一知识的怀疑。而第二次则是在当代,在自然科学的发展,民主社会的基本普及之下,统治了整个中世纪的教会组织以及其思想再也无法维持其自身的垄断地位。当代思想上各派林立,动荡纷纷从源头上来看便可追溯至第二次怀疑浪潮当中。因而作者之所以要以社会学的角度去考察知识,是因为在当今社会,思想林立,若要真正的了解知识,必不可绕过的便是对各个思想所产生的环境进行研究,从而看到理论与具体实践当中的相互联系。这从某一种角度来说,也是作者对新时代当中人们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去对待知识和思想的一个解答。(政治上各种思想相互攻击现象的解答?)
  从联系具体现实的角度去看待一个理论和知识的类似方法,我们也可以从韦伯的宗教社会学部分当中看到。韦伯的宗教社会学,主题是为了验证唯有西方的新教才会产生理性资本主义精神。他在文章当中所描述的宗教改革对宗教思想的现世导向、教派所奉行的先验论教义,最终鼓舞着人们积极的从现实世界当中去寻找自己获得救赎的可能性。由此社会当中的取向最终引导出了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而韦伯对印度人、中国人以及犹太人为什么没有最终催生出理性资本主义精神的探究也是从历史上这些地区人们生活的具体环境当中入手。如:中国人之所以没有产生理性资本主义精神,是因为在中国社会当中,人们推崇的是现世上的成就。儒家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键都是在于现世的作为当中。而这样的一个取向,则是与国家推行官僚体制,巩固自身统治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由此可见,韦伯在论述宗教和理性资本主义关系的相关问题之时,便已经有意识的将理论和不同地区的具体历史社会背景联系起来进行解释。

二、由意识形态分析到知识社会学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推动作用
  在曼海姆看来,知识社会学联系具体历史和社会环境的方法,是从意识形态的分析方法当中产生而来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在其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首先要说明的是,当作者谈论到意识形态时,更多是以一种辩论或争论的氛围下提到,也就是争执双方互相以推翻对手观点为目的的争论下讨论的。
“意识形态”这一用语,可以分为特殊意识形态以及总体意识形态两类。前者是指将对手的一部分论断作为其意识形态,并且是从纯粹的心理学层面上对对手的观念进行分析。例如,宣称对手的某个观点是撒谎,是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在这一层面上的判断,争论双方在实际上并没有超脱出共同的客观标准当中,也就是说,在辩论之上是有一套双方都互相认可的规则存在,而且双方评价的目的性是十分明确的,也就是驳倒对方。而总体意识形态则是对对手的总体世界观进行考察,在这种情况下,总体意识形态使用的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功能分析,不涉及任何的动机,使自己只限于对不同社会环境中起到作用的结构性精神差异进行客观的描述,此时的总体意识形态概念还没有争论的意义,更为贴近知识社会学所追求的研究方式。
  而在这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将意识形态当中的特殊层面以及总体层面结合在了一起。以一种带有评价性的目的且从总体意识形态上对对手进行攻击。对手与自己并没有任何的共同规则可言,因而对于对手观点的反驳,便要从他所在的具体历史时期,社会环境等角度去考察,从而了解到对手为何会有这样的观点,并通过分析对手的观点和实际社会实践的关系来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而这一思想后来成为了无产阶级反对统治集团的武器。而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对两种意识形态的整合作用,使得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变得普遍且流行起来。如今任何立场的群体,都运用着意识形态这一套方法来反对其他群体。这是一个社会和思想发展的新境况。由此我们可以得知马克思主义在其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便是使得意识形态分析方法变得普遍化。正是意识形态方法在普遍化,使得当代人们对不同立场感到深深的怀疑,人们不知道究竟哪一种知识才是真正的真理,没有客观性,没有规范的可靠性。由此,思想上的混乱给了知识社会学发展的土壤。而从不带评价性的总体意识形态,也就是单纯的意识形态理论中,知识社会学的考察方法也得以见到。正是从产生思想的根源当中入手去解释,才有可能真正的理解当代社会各种思想林立的状况,才有可能知道对于当代来说究竟什么是真理。


三、从乌托邦精神的变化当中看到知识社会学对知识与存在关系的考察——一个对具体情况具体考察的总运用
  曼海姆在本书当中描写了乌托邦思想的几个结构变化。每一个结构的变化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总的社会变迁形象。当然,在这之前的关于意识形态概念怎么跟社会历史变化联系在一起的,以及意识形态当中评价性态度和本体论怎么随着历史变化的;还有关于科学的政治学问题当中,面对固有意识形态特征的政治科学是如何可能的等问题当中,曼海姆都展现出了知识社会学作为理论层面上对知识和存在关系的关注,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采取的各种形式。而乌托邦思想的五个结构形态变化当中更能看到作者如何将理论和现实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因而主要以此为主展开论述。
  乌托邦思想,从其最广泛的定义来说是指一种思想,该思想与产生这种思想的现状不符。而在每个不同历史时期当中,乌托邦思想结构都有所不同。首先,在中世纪当中的千禧年主义思想上。千禧年主义的思想大体是包含着革命化的倾向,并且只关注当下,不在乎过去和未来。这是与下层阶级在整个社会进程当中逐渐起到推动作用相关,千禧年主义的极端激进正好符合了下层阶级本身在运动当中产生的精神骚动和身体亢奋情绪。此时的中世纪正是走向没落和分崩离析的时候,从贵族到农民,整个社会都处于动荡之中,因而千禧年主义呈现出了不理智和狂热形象。
而在随后自由主义-人道主义思想中,是饱含着对未来社会的无限美好期望,理性的相信现实能够线性的朝着一个既定的乌托邦目标前进。现代自由主义思想既避免了千禧年主义的空想性概念,也避免了保守主义对于过去时间的固守。这是和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且社会阶层中“爵士变成了官员,自耕农变成了驯服的公民”,加上中层阶级的扩大,将有意识的提升自我修养作为一个规范阶层自身的手段的社会背景相关。
  保守主义的乌托邦思想上,则有点不一样。严格来说它应当是反乌托邦思想。保守主义的思想,在其本身是没有乌托邦的,因为它在结构上就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是完全和谐的,这也说明了它没必要超越现实。只有在面对反对阶级以及他们冲破现行秩序的倾向之时,保守主义本身才会对自身的优势基础产生怀疑。正是面临着挑战,保守主义才不得不回望过去,从历史-哲学当中找到现实秩序存在的合理性。之所以保守主义思想是反乌托邦思想,正是因为它只有在受到自由主义 千禧年主义等乌托邦思想的威胁,为了证明自身存在的合理才发展出一个思想。所以它也必然会带有着反对现存乌托邦思想的倾向。
  乌托邦思想的第四个形式,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乌托邦思想则有一种两面性,一方面有自由主义式的将未来放在具体可期的时间点上,另一方面又吸取了千禧年主义的激进革命,并将其用理性的计划包装起来。这样的形式是与无产阶级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当中,并为自己赋予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任务。如此一来该阶层的乌托邦思想便既带有自由主义的风格,同时又兼顾着颠覆的革命性,并且为了能够彻底的击败对手,社会主义思想还揭露了对手乌托邦意识形态的真面目,将思想用更为确定的因素固定了下来,如经济因素等。
最后在曼海姆生活时代形势下的乌托邦思想,则由原来的超越一定具体现实,逐步转变成了更贴近真实生活。当社会主义思想将乌托邦思想的真面目揭露出来,使得对此思想的决定性感觉增强了。再加之当代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倾向于理性的科学化和技术化。在多个因素影响之下,人们不再讨论信念上的问题,人们也不再从超越现实的角度当中去思考,大家关注的只是现实,以及当下的情境。而这则是现时代的一个特征。
  总的来说,关于几个乌托邦思想的描述便很集中的体现了知识社会学将知识和存在这两者联系起来,展现出了历史——社会过程本身具有的实质性重要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如今思想多元化且伴随着含糊不清的相对主义倾向当中,达到一个更为理性,也更为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思想的方式。

感想
  在读过渡时期的时候尝试着做读书笔记还有阅读方式的改变。之前的阅读方式虽然合适但是一直有一种没有丝毫起伏的感觉。因而觉得自己需要主动寻求一点突破。过渡时期的思想多而精彩,想再多停留一个月,再多读几本。但速度也要跟上,下个月之后要立马进入后四大家的阅读。总结一句就是心虽有快步赶路的紧迫,但脚步却要稳健而踏实

书单:
齐美尔的
《桥与门》
《生命直观》
《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
然后补充阅读了马克思 恩格斯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古典哲学的终结》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形式与内容——看待前四大家理论关注点的一个角度
  在齐美尔的内容与形式观点当中,现实世界的生活就是一个完整的内容,像是一个球体。任何的学科,以及每一个人,在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只能从内容当中的一个角度切入,然后不断深入,以求能够最大化的还原到一个真实的世界,看到真实的内容。其实这恰恰是四大家们的理论阐述方式。涂尔干、韦伯、马克思和齐美尔,他们四人所生活的年代都是处于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初这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的西方社会,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这也就意味着,距离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在西方由传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的进程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因而当初被飞速发展所掩盖着的问题便逐渐暴露了出来,不管是由传统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这一转变的时候所产生的问题,还是现代社会本身所产生的问题,都逐一显露了出来。这便是当时现实世界生活之内容,在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四大家则分别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解读当时的西方社会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
一、涂尔干:从社会是一个实体的角度出发,去看待由传统到现代社会之差异,且思考现代社会应当如何才是合理的
  关于涂尔干的思想学说,我们都很清楚,是围绕着《社会分工论》这一本书来阐发。虽说涂尔干研究了自杀,研究了社会分工,也研究了宗教和教育。但是在众多的理论阐述当中,我们是能够发现,涂尔干是从着社会这一核心出发的,而且当代社会是个怎么样的社会,又有着什么样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才是涂尔干关注的核心问题,因此所作的众多研究也都是围绕着这样的主题。
1. 涂尔干关注的核心及初步设想:机械团结社会进入到有机团结社会之后“秩序”的变化
  涂尔干一生的研究,在我看来从来没有脱离其最开始的出发点,即现代社会应当如何得以合理的存在。关于这一方面,涂尔干早已在其博士论文当中点出,现代社会之所以会产生问题,其实是在于社会结构的变迁。
在传统社会,社会的正常运行是依靠于人们的相似性而结合成集体,以集体的情感不容侵犯为底线,由此而衍生行动的日常规范和法律法规。涂尔干将其称为“压制性法律”,特指对对集体情感造成伤害的行为的严厉处罚,这是一套适应于传统社会的规则。然而进入到现代社会之后,集体逐渐不再拥有往日的闭塞和凝聚力,个人的独立性逐渐显露出来。从只是为了将非法行为造成的破坏进行修复的“恢复性法律”当中我们便可以看得出来,在实际生活当中,已经没有人会再因为集体情感受到冒犯而表达强烈的愤怒之情。从这也证明了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受小集体之束缚,而是化为整体社会当中的独立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传统社会的既有规则是完全不适合于整个现代社会,这就需要有新的秩序产生。
对于现代社会,在涂尔干看来最为理想的状况便是基于劳动分工而产生的秩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分工且专业化后,人们只需要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那么社会生活便能够正常的运行。从劳动分工所产生的各行各业当中,产生其行业本身的规范,再由此规范结合而形成新的整体社会秩序。
因而在涂尔干看来,社会的症结在于没有如传统社会当时的牢固规则。如何重新建立一个新秩序,便是目前所需要做的。
2. 法团——介于国家和职业规范当中的中间角色
  虽然说由各行各业的职业规范来充当新的社会秩序之基石是有其合理之处,但是要想其成为一个秩序,便需要有一个集体作为其代表,才可将微观个人有效组织起来,然后由此产生出一种集体意识,并且能够和国家这一政治体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社会的秩序。
能够担任这一角色的,涂尔干在通过对历史的考察之后,选择了法人团体。法团作为职业群体的一个集合性代表,能够成为社会已经分化了的各式各样的集体的情感和行动代表,也能够维护特定职业和家庭之利益。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国家直接组织和领导,从而形成一个社会层面的组织结构,将社会各个层次统归在一个结构的管理之下。也在此情况下,一个有秩序的现代社会便能够得以成为现实。
因此,在涂尔干的学说当中,治愈社会疾病的一个最重要措施便是在于建立一个称心如意的次级群体,从而使得秩序能够上行下效。
3. 新道德的教育与次级群体建设同等重要
  群体性秩序的建设固然重要,但是涂尔干认为,光是只有群体而没有个人性规范的建设也是不足够的。因而涂尔干将个人规范性建立的任务交到了教育手上。我们也知道,涂尔干本身不仅是一个学者,还是一名教育家。在他的教育理念当中,学校和教室是儿童未来在社会生活的试验场,在其中我们可以尽情的培养下一代。但是,教育的根本目标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还有生活技能。教育更应该做到的是培养下一代人对待生活之终极态度,也就是他们的三观。也只有在个人有了正确的对待生活和社会之观念,那么自觉在社会的大秩序下生活,即从心所欲不逾矩。因而,在涂尔干看来,学校不是一个完全闭塞的堡垒,而是一个将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连接起来的桥梁,是具有真正社会意义的中介组织。
那么在培养之时,涂尔干主要从初等和中等教育当中入手。这是有层次性的。于初等教育之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儿童的纪律精神、自制精神以及知性精神,由此而完成初步的社会化过程。而在中等教育时,则更上一个层次。教师们要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世界以及人自身的复杂性,并且树立新式的逻辑思维。在立足于生活现实的前提之下成为一个理性思考之人,面对复杂性之时有其取舍之道。如此一来,教育方能源源不断培养出与现代社会整体相适应的个人。
4. 宗教——一个现代社会发展的源头
  在涂尔干看来,社会这个有其实体意味的研究对象,要真正的了解其结构和功能,不能够仅仅从现状去了解。更为重要的是从源头探寻。因而涂尔干将目光转向了原始宗教。正式在原始宗教当中,衍生出了社会之后种种的形态。
宗教仪式,是最初的一种人群聚集形式。在原始人的观念当中,世界是被分为神圣与凡俗两大部分。凡俗世界指的是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在这个领域内人人各自过着自己的生活。而在神圣世界当中,一花一草都可能具有神圣性,因而人们不能以随意态度处置,而需要通过一定的仪式膜拜。而在规定当中,人们进行膜拜是定时定地点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便有了集聚在一起的条件,从而有了形成固定团体的条件。
  而在形成图腾制度之后,同一个群体内共同膜拜一个图腾,那便意味着一个团体的形成,人们凭借着共同的膜拜对象,共同的仪式和禁忌,从而能够区分陌生人和自己人。除此之外,也划分了群体的边界。在不同团体之间便产生了一定的分隔。原因是在于不同的人群崇拜着不同的图腾,图腾有别,那么人自然划分出群体来。
而群体当中的行为禁忌,以及违反之后所遭受的惩罚,便是一个群体当中初步的共同规范。而在关于乱伦禁忌等方面的发展当中,我们更能够看到一步步发展至今的道德规范是如何从当初婚姻禁忌当中一步步发展而来。
  因而在涂尔干的宗教研究当中,尽管是研究其起源时的不同崇拜对象、方式等方面,然而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还是在于透过原始宗教的研究和探索,从更为具体而简单的现象当中能够更真实的把握到社会这个概念,能够看到其运行的最初状态,由此视角便可以更清晰的看待现代社会的运行。
二、韦伯:在理性主义的关怀下,从文化多元论当中看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也从理想类型当中看待现代社会的运作
  关于韦伯的研究,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文化的影响作用在其论述当中占了很大的一个比例,他注重的是一个制度和习俗等文化现象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在当中所能够获得的意义感。因而对于现代社会所存在的现象,韦伯既从宗教的角度解释了其发展来源,也从理想类型的角度去描述了现代社会运行当中的一些制度。而这些研究的背后,笼罩的是一个对理性主义的思考。
1. 宗教虽多,却只有新教才是产生理性资本主义之摇篮。
  在韦伯看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中,最为瞩目也最为典型的,应当是西方社会独有的理性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精神。之所以说是西方独有的理性资本主义,是因为韦伯在通过历史的考察之后发现,现代社会的理性资本主义精神,是建立在一个理性计算的基础之上。通过生产手段的独占、市场自由、技术的发展、形式理性的法律、自有劳动力的出现和经济生活的商业化等几个步骤,资本主义确立了其只朝着盈利方向而前进的目标,所有的考虑和手段都只是在于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如此直接而果断的行事风格,便是理性主义的最大体现。
  那么理性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在韦伯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文化的解释。韦伯的视角是从宗教角度切入,通过对新教、犹太教、印度教以及中国的儒教和道教之考察,发现只有在盛行新教的西方国家,方能产生真正的理性资本主义精神。只有在新教的救赎观念当中,人们才会积极的参与现实之劳动,通过金钱和利润的赚取,来获得超越现实的救赎追求,这样的念头坚定且令人充满热情,以此信念于社会生活当中实践,自然会有为盈利而营业之理性资本主义的生根发芽。而至于为何只有西方社会产生了此类精神,那便要从其余几个宗教当中寻求解释。从历史的角度上看,犹太教的理想追求在于现世能够摆脱被压迫之地位,印度教在于避世修炼以求超脱,而中国的儒教则不喜变化,带有浓厚的传统主义色彩。这些宗教虽然在其他方面具备了合适的条件,但是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那便不能产生真正的理性资本主义。因此,在韦伯看来,产生理性资本主义的条件是十分苛刻的,也只有盛行新教的西方,才能够完全的符合其条件。
  在这里,韦伯对宗教历史的考察,关注点是在于不同社会的历史环境影响下,每个人的生活态度是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是积极抑或是消极。在韦伯看来,正是不同宗教文化的取向,导致了人们生活态度的差别,也才最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产生了不一样的结果。因而,在韦伯的观点当中,文化影响是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这样的文化影响,是跟社会的,历史的背景是紧密相关的。在看待这个观点时,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也要从同时期的整体社会当中结合看待。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文化决定论。以韦伯论述新教对理性资本主义之影响时我们也能看到,信教的伦理对人们起到的是一个主导的作用,其他因素如劳动力、货币、市场以及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发展,也会对当时的资本主义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我们应当是从一个更为多元化的视角来看待现代社会所产生的理性资本主义。
2. 现代社会的制度之中流露着理性主义之气息
  社会的制度当中的理性主义,在韦伯的著作当中也是显而易见的,即法理型权威的普遍化以及科层制。
  我们知道,能够支配社会的权威之中有传统型权威,卡利斯玛型权威以及法理型权威。而在这三种支配类型之中,前两者依靠的更多是符合传统惯习之个人或者是具有非凡魅力的领袖。在统治的过程之中所依靠的更多是主观上的裁决和判断。而在法理型权威之中,人们更多依赖的是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统治者也按其行事。法律与个人相比而言,是一个客观事物,因而带有理性的气息。
  除此之外,科层制成为官僚体制的主要形式,也是理性主义的一个重大体现。科层制之中:职务客观化,不为特定人员而设立;官员须掌握专业性知识才可担任职务;并且人员以事务为导向,经过理性计算后才会实施。因而在科层制之中,非人格化便是其最重要之特点。
  当然,上述所描述的制度,都属于韦伯所提到的理想类型。这意味着现实的复杂情况之中未必找得到完全符合描述的现象,但是或多或少都会包含着上述理想情况的各种特征。反过来说,就是现实之中的各种制度只要有部分与此相关,那便可以考虑为理性主义的社会制度,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理性主义于社会当中的广泛分布之可能性。
3. 理性主义过度发展的担忧
  虽然韦伯的研究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着眼于描述这个社会是怎样的。但是在其字里行间之中也暗含着对未来发展的隐忧。
  首先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末尾,韦伯谈到如今发展的一个趋势,那便是不断扩大的金钱收入和利润,让人逐渐忘却了自己最初是为了获得救赎而投入到现世的盈利活动之中。人们不再依靠宗教理念去支撑自己源源不断的获利,他们可以依靠机器生产。因此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脱离了宗教理念的范畴而转向追求世俗的激情。贪婪、不择手段、奢侈浪费,这些在宗教理念之下被禁止的行为如今大行其道,那么在宗教不断衰退的现今,还有什么可以限制这些脱缰的野马。而未来的发展,究竟又会是什么样子?对此,韦伯表达出了自己的担忧,但是却没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除此之外,在极度崇尚客观的理性主义成为普遍现象之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会从哪些方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这些都不是韦伯特别关注的点。因而在这里我们可以得知,理性主义便是韦伯面对现代社会的答案。至于理性主义有何种影响,那便交由他人进行解答。
三、齐美尔:关注社会转型下的个体生命
  与韦伯恰恰不同,齐美尔关注点不在于这个现代社会的运作方式是怎样的,他关注的是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当中,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问题。这是齐美尔观察世界的风格。
1. 生命之必然:额外生命与多于生命
  齐美尔之所以如此关注个体生命,不仅是在于其富含哲学气息。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对生命的看法。在他看来,生命不是一滩死水,而是处于不断运动的状态之中。生命是有其界限的,但是在静止之中生命无法真正的看到自身,因而只能在不断的运动之中超越自身界限,方能看到自身实际界限所在。而在运动的过程中,生命会不断生育出新的东西,这是生命存在的必然经历,只要生命是存在的,便会产生出额外的事物,而这是生命自我保存的必然手段。除此之外,在生命的运动过程之中,我们正在经历的种种事情,在精神生命对其进行感受之时,变成了另外的东西,一种不可解释,难以名状的东西。在这里,生命是能够体验到除它自身之外的内容,可从外部进行注视,也就是说它们成为了生命之外的独立物。然而这样的独立性其本身还是和主观生命有所联系的,是与生命发展齐头并进的。简单来说,生命具有不断地创造性。
2. 现代文化之危机
  对于现代社会之危机的解释,齐美尔可以说也是从文化入手。在齐美尔看来,当精神生命进入到了文化层面之时,现代社会的矛盾便显露了出来。精神生命在运动和创造的过程当中,产生了某种具有表现形式和显示形式的人工制品,它们吸收了生活的流动性,并赋予此流动性形式和内容、范围和次序。由此一来,这些产物在产生之后便拥有了固定的形式。然而由于生活的不断流动性,产物的固定形式便逐渐的脱离了生活而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存在。而在此时,个体与文化的关系便在于主观意义上个体如何吸收这些文化。
  然而在现代社会,各项事物发展速度是十分迅速的。文化之发展也不例外,由此问题便产生了:首先是由于文化发展的成熟,加上分工之影响。在一个目标之中,便有着许多可选择并且更为精细化的手段,人在迈向目标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就因为手段的繁杂而迷失了最初的目标,变得以手段为目标,而真正对自身有意义的终极目标则以及被抛之脑后。其次是在文化发展的速度上,客观文化之发展已经完全游离于主体生命以及文化之外,在按照自身发展之规律而进行着。也正是因为手段替代目的,再加上主客观文化之差距的拉大,人们在将文化吸收于个体之时便会出现只追求蝇头小利,而忽略了文化真正有价值之处。人们不再关注着自身应当在社会当中找寻到属于个人自身的价值,找到主观生命落脚的一席之地。而是疯狂而贪婪地去追求着种种即时快感。在知识领域,方法也变得比结论更为重要。人们与文化之关系不再如往昔一般正常,这在齐美尔看来是暗示了一场危机的产生。
3. 货币——代表着最为极端化的危机现象
  在上述提到的文化危机现象当中,又以货币为最极端的代表。货币作为一种手段,有着与一切事物都可以交换的通用性,任何事物在货币面前,都能够得到一个确定的量的价值。这也意味着,只要获得了货币,那么其他的一切东西都是可以直接获得。因而,货币这一纯粹的手段便被现代人当作最为重要的终极目标去追求。除此之外,也正是由于货币可以买到一切,导致原有的不可衡量之珍贵价值被贬低,产生了夷平化的效果,再加上货币的交换效果,使得人和客观事物之间塞进了一个中间事物,那么人本身便和客观世界产生了隔阂。由此,在主客观分裂的前提之下,人变得更易关注于外在的客观世界,而忽略了自身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加上从货币当中的影响衍射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造成了社会生活全面的手段化,人们不再去追求终极意义,不再关心自身的内心价值。由此一来,整个人与社会陷入到了一个迷茫而焦虑的状态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因而在齐美尔看来,现代化的社会是一个世风日下的社会,人们丧失的不仅是过去的生活价值和意义,同时也丧失了未来生活当中的意义。
四、马克思——怀着现实热情的资本主义批判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支点,撬动资本主义的世界
  纵观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一个不可忽略的基调便是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且,马克思的行动还不仅仅只局限于理论的批判,他更做出了实际行动,朝着共产主义的目标而迈出第一步。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批判的两大武器。
  根据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批判学说来看,我们是可以发现这样几个方面的。首先一个是在认识上,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和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思想批判继承,且结合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以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之关系的论述,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将哲学问题的基调点定在了物质之上,思维和认识的进行都要围绕着现实物质这一基础。除此之外,还提出了经济基础占决定性作用,上层建筑由此产生且具有反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观。从而能够从规律上解释世界历史是如何一步步由原始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也正是由于这一系列历史规律,为接下来批判和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其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等客观发展规律的工作做下理论和认识上的铺垫。
  除了在认识上阐述揭露资本主义弊端的必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基,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做出最清晰且直白的揭露,暴露其不可能为历史发展的今天的根本原因所在,以此方能让世人更加坚定自己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心。而资本主义制度腐朽之处,在于其利润来源于对广大人民剩余劳动的占有。然而其利润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规律影响下,是处于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为此资本家们无所不用其极,尽其最大的可能去剥削人民,从而能够稳住自己的利润。然而事实是利润下降终究在持续进行着。而也正如之前所说,在利润下降的矛盾影响下,资本主义社会会引发经济危机,极大地降低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因而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规律入手,揭露出了人们受压榨的真相,也揭露出了资本主义本身存在着无法解决的矛盾。除了生产制度本身以外,马克思通过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提到与资本主义相勾结的国家政权,也就是上层建筑发挥着维护资本主义的反作用。因而要改变现状,不仅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更在于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因而抛弃资本主义社会,迈向共产主义社会便有了理论支撑,做到师出有名。
  马克思思想的最后一部分,那便是对批判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不仅在于成立工人同盟会,将受压迫的人们组织起来。更在于以阶级斗争为角度,去规划着如何推翻现有资产阶级的统治,解放人民。当然,对于这一目标,马克思从来没有制定过过具体的革命方案,而是在大方向上指出革命之必然性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从未放弃过其以现实情况为基础的观点,在具体的革命上,仍需要结合当地具体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之从理论上入手。除此之外,马克思还展现了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必要条件,以及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但是也仍是那一点,革命的实现不是靠着将理论上的特征一一挂靠到现实当中,而是要关注现实状况当中的发展条件。物质决定意识以及意识具有反作用这一辩证关系便是对此很好的说明。
  总的来说,马克思的思想,在围绕着资本主义这一制度,进行了历史和哲学上的规律阐述、实际的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和矛盾的揭露,以及未来如何推翻这一制度的规划等几方面的阐述。是真正的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这几方面去阐述批判理论。
感想:
  可以说是于沉浸之中进步吧。我相信所有的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坐下来,就是修炼的开始,一开始,便是一整天。虽然听起来枯燥,但是一天下来,掂量一下一天所看的页数,再细细回想一下今天所看的内容,受到的启发,还是会由衷觉得高兴,丝毫不会产生光阴飞速流逝的遗憾。这个暑假是我觉得过的最快的一个暑假,就是因为十分地沉浸。进步的话,每日读书之思考和体会,自然是收获满满。而且与一二组的同学们经常的交流,让我在读书方法上,思考的角度上,还有我自己在阅读过程当中做的不好的地方,都有了许多认识。听同学分享的过程,也是自省的过程,往往就能很清楚地看到自己哪些方面还可以再改进,而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没办法意识到这样的问题所在。因而我觉得这个暑假过得十分充实而有意义。


书单:
齐美尔
《时尚的哲学》
《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宗教社会学》
《哲学的主要问题》
《货币哲学》
《桥与门》在读

  本月主要阅读的是齐美尔的著作,因此便选择《货币哲学》一书来先粗浅谈一谈我对齐美尔思想的一些了解。
  首先在《货币哲学》一书的具体内容上,齐美尔将其分为分析卷和综合卷两大部分。而这两大部分实际上所对应的,一个是对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基本性质的描写,如货币的价值性质由来、其本身作为度量、符号还有铸成货币的质料以及其使用上的种种功能等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货币体系在形成之后,对社会和对个人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对人观念上、行动上的影响,产生的自由性质的变化,价值衡量方式的变化。于长达五百八十多页的书中,齐美尔展现了货币的很多方面。不过在这其中,他仍有一条围绕的主线,那便是现代货币经济体系下人的处境。
  在这一条主线当中,齐美尔仍旧展现了他一贯的风格——一种超越具体现实的普遍性思想,以及其中带有的哲学式悲观主义。在对现代货币经济进行分析之时,齐美尔关注的不是货币经济繁荣之后,货币这样的一个事物对某个具体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冲击,一如韦伯在探讨为何只有西方国家产生理性资本主义之时所圈定的社会背景条件。在齐美尔当中,我们看不到任何与具体社会经济、历史、政治等因素的结合。他所关注的,是普遍意义上的人,是我们作为人这个种类,在面对货币所具有的特性当中,是处于怎样的地位。根据齐美尔的描述,货币所具有的无特性之特点,能够让货币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具有普遍性的东西。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与货币直接挂钩,从而获得一个有关自身价值的具体数字,在这其中,人也不例外的成为了明码标价的对象。这就产生了一个夷平化的效果,简单来说,便是以前不能够用金钱衡量的东西,现在被货币从高贵而珍贵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成为了普通事物中的一员。最明显的一个例子,便是女性卖淫现象。卖淫之所以是对女性最大的贬低和侮辱,其本质就在于用最为普遍和普通的金钱,去衡量了女性最个人化的价值。在最为珍贵的东西都能够被具体数字而衡量的时候,人自身能够拥有的独特价值便无从谈起,那么在这个时期,再谈什么高尚的操守以及道德,都会显得不再那么的令人向往和珍贵。在价值贬低的情况之下,独立于个人之外的客观文化在蓬勃发展,让人应接不暇,从而人们在现代生活当中失去了个体内心当中意义感和价值感,变成了只浮于生活表面的现实的人。
  齐美尔从货币衡量一切的特性当中看到了现代人面临的价值意义失去问题。然而,人们在其中产生变化的,不仅仅是自身的价值方面,还有自由。在我看来,这里说的是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在齐美尔看来,货币由于其衡量一切的特性,从而它成为了一个最好的中介物。这个中介物凭借着其强大的流通性,逐渐占据了个人与外界联系的要道。如此一来,人们与外界发生联系,基本都只需要通过货币。人们不需要再实地的和任何具体个人产生持久且深入的联系,大家只需要通过货币各取所需即可。那么个人便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独立的个体,不再需要与集体、与个人发展出什么实际的关联。因此在这里,自由发生的变化便是个体性的自由在发展着,人可以完完全全的只思考自己,而不用再像传统那般有着外在社会性联系时的顾虑。同时,此时的集体也不再是过往生活共同的模样,而是为了特定目标而聚集起来的团体。如此一来,社会当中个人与整体之间的格局便大有不同了。在这里展现的是一种个人的剥离过程。而这个剥离造成的结果,不仅仅是个人层面上的自由扩大,同时在整体层面上,由于个人的脱离而有了实施专制的可能,因而自由在大的层面上是变小。这样的一个对立现象并行发展的情况,也是货币带来的影响之一。
  那么在现代货币经济当中,之所以说齐美尔秉持的是一种哲学性的悲观主义,是因为这些个人化的倾向,以及现代人们意义感和价值感的丧失,都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过程。生命的本我在遇到外在的货币形式之时产生的冲突在齐美尔看来既是无法阻挡的,也是无法解决的。因而在他看来,形势只会是朝着个人越来越与社会分离,并且价值。 意义不断丧失的方向走去,将来的发展,只能是一个悲剧的结果。
  而关于齐美尔对于货币悲剧式的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于其继承了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的思考方式,从而发展出带着悲情的形而上思考方式这一方面。二是在于齐美尔所处的时代当中,货币经济如浪潮般席卷整个世界,传统社会分崩离析。在旧制度消散,而新事物仍未稳定下来之时,面对剧变,人们常会感到茫然无措并且悲观。因而在阅读齐美尔期间,让我意识到了在了解一个大家的主要思想的同时,能够稍微对其所处时代以及思想之背景有所了解,那么对于他为何会产生如此的思想便可以有一个更深的体会,也显得更理所当然。

感想:这段时间的体会我用刻苦 疲劳 兴奋和快乐四个词来概括。刻苦就是指学习状态的高度认真,并且还是从集体读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得远而且步伐有力。在我自己读书的过程当中,最好的状态就是使出十分的力气,但是小组一起读书,在群体的氛围下就能发挥出十二分的力气,学习更加刻苦。疲劳这个词指的不是心态,而是身体疲劳,一天高强度的阅读下来,耗费巨大脑力,而感觉到的疲劳则是自己一天努力的最好证明。兴奋指的是自己在读书上,对书的内容和结构方面,以及对作者意图的揣度和把握上有了更好的感觉,感觉到自己准备有新的突破,因而觉得兴奋。最后是快乐,群体读书,运动和交流,每时每刻都感觉到自己属于这个集体,归属感明确的时候人就会感觉到十分幸福快乐。


书单:
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第二卷第三卷 《雇佣劳动与资本》《法兰西内战》 《共产党宣言》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读)


真正的资本主义生产
  马克思的《资本论》三卷本,可以说是从本质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每一个方面,涉及之范围十分广泛,在此我只能做一个大致的梳理。
一 资本的生产过程
1. 商品及其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的最主要体现形式那便是大量的商品。因而首先对商品的性质进行分析。
在马克思看来,商品具有两种价值,一是使用价值,也就是商品被生产出来之后的用途;二是交换价值,也就是不同商品之间的等量关系,交换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在这两个关系当中,对资本主义重要的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因为生产的目的便是拿来交换,这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所在。既然商品要进行交换,那么彼此之间交换的价值形式就需要确定下来。因而马克思在此考察了交换价值如何由简单的单个商品之间的等价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价值体系。这个过程是首先以每两个商品之间均有一个等价形式的复杂关系为始,再发展到有一个商品有着和许多商品都有着等价关系的一般等价形式,最后再确立出一个商品来单独承担起价值尺度的作用,而这个商品便是货币。
由此一来,商品之间的交换就是依靠着货币作为等价物和中介,呈现出商品-货币-商品的形式。这是商品能够得以

2.货币的职能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一共拥有以下几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是体现商品的交换价值,也就是多少货币等于一个商品。这是观念上的货币数量。流通手段则是具体数量的货币和商品进行交换,是实际发生的。贮藏则是将货币积累下来而不去使用。支付手段则是指货币的延期支付,不是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的情况。最后的世界货币,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来平衡国际之间的贸易差额。货币的几个职能,在资本主义生产和流通的过程当中,都起到了莫大的助力作用,可以说是商品交换的一个基础。因而马克思先将货币的职能理清是十分有必要的。

3.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形式与前提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起点在于商品流通,其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也就是为了购入商品而出售商品,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形式货币-商品-货币,为了卖而买。而资本生产的目的在于使得本身增值,因而在交换过程当中价值必定会有所改变。这个改变量马克思称其为剩余价值。
  那么剩余价值从何而来?简单的说,便是从劳动中来,正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在生产过程当中加入了比原资本更多的价值,才有了资本增值的可能。但是要进行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是有着其必要的前提的。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作为商品出售。在这样的情况下,资本家付出一定的货币购买工人的劳动,来为其生产商品,生产出来的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如此一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边得以成立。

4.剩余价值的生产
现在我们来到了资本增值的最大秘密,也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从本质上来说,也是属于工人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只是因为这部分价值没有得到工资的补偿,是属于资本家免费得到的价值,因而才称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主要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部分。下面就分别讨论这两部分的产生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基于劳动的二重性这一前提。也就是说,工人的劳动一方面将生产资料的价值保存到了新生的商品当中,同时在新的商品当中加入了自己的劳动价值。如此一来,资本才有增值的可能。而工人在生产过程当中创造的价值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生产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部分价值由资本家的工资所补偿。但工人在完成了必要的劳动之后,还在持续着劳动。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之后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便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这一部分劳动的过程当中,工人是没有得到任何报酬的。因而剩余价值便被资本家占有了。而所谓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根据上述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讨论,便可以看得出来是将剩余劳动的时间尽可能的延长,在实际当中的表现则是工作日的延长,令工人长时间进行劳动,或者是进行更高强度的劳动,命令工人以更快的速度和专注力来投入到工作当中。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延长无报酬的剩余劳动时间为前提。而在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面,则是反过来,是以尽量缩短必要劳动为前提。在必要劳动所需要的时间缩短的同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时间就变多了。而马克思认为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主要方式是提高社会生产力。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方式,主要有协作、分工以及机器生产。协作对生产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许多个体聚集在一起之后,能够产生一个更高的生产力,并且集中劳动也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聚集劳动也可以节省场地费用等支出,降低资本家的成本,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分工则主要是指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是指在工场当中不同的工人专门负责商品生产的不同工序。分工能够使得多个商品同时被生产出来,而不是一个接一个的生产,由此提高了生产效率。最后,机器生产则是指利用机器所提供的强大动力来进行生产,由于机器的动力远比人类强大,并且机器可以保持全天运行。因而在效率和劳动时间上都有着极大的优势,从而是生产力飞跃发展的体现。
延长剩余劳动生产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和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而减少必要劳动生产时间这三个个手段,并不是独立产生作用的个体。在马克思看来,这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才形成了实际当中的剩余价值量的变化。除此之外,剩余价值的多少还和劳动力价值结合在一起。因而这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只有劳动生产力变化;二是只有劳动强度变化;三是只有工作日变化;最后是这三个因素一起变化。在这些因素的变化当中,就蕴含着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规律。
而剩余价值的秘密,则被资本家们通过工资的形式所掩埋了起来。正是工资所代表的价值,在名义上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但实际上,工人只需要通过劳动半天便可以生产出当天工资同等的价值,剩余的时间便都是为了资本家而劳动,在生产剩余价值。因而工资的计算形式对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有着掩盖的效果。

5.资本的积累
在关于资本如何进行积累方面,马克思首先说明了一种简单再生产的形式,也就是将生产好的商品全部投入市场出售之后,又重新以同样的资本再次投入生产当中,而多出来的剩余价值不参与到下一轮的生产当中。马克思之所以提及这样的情况,是因为这是在生产当中最基本的一个形式,具有着参考的作用。
然而资本生产的目的是就是使得自己资本增值。因而要不断有新的资本投入到再生产的领域当中。而这一部分新的资本来源于剩余价值。因此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便是将从工人劳动当中榨取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资本家们在出售商品之后,不仅得到了之前投入的资本,并且还获得了商品当中的剩余价值。因而可以利用这一部分剩余价值来再次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也就是使得投入的资本进一步扩大,由此实现所谓的“资本生资本”
  在利用剩余价值进行资本增值的情况下,马克思还列出了伴随的一系列一般规律:一是在资本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的需求随着积累的增长而增长。这是由于资本增大的同时,能够购置的生产资料增多,并且有更多的可变资本来购买劳动力。二是在积累的进程当中,资本的可变部分相对减少。这是因为在积累的进程当中,社会生产力有所发展,单个劳动力能够处理的生产资料数量变大。因而对于资本家来说,对于生产资料的采购要更多与劳动力。但是这一过程并不妨碍着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量的增加。最后,在生产扩大的同时,还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人口。产生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导致有一部分人不得不失业,成为剩余人口。马克思认为,这部分剩余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而且还是资本积累进一步发展的因素。正是有这部分人口的存在,资本家才可以在拓展生产的过程中随时找到充足的劳动力,从而不会因为劳动力短缺而导致生产缩减以致亏本。
最后,马克思也从源头谈起了资本主义最开始的资本从何而来。也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原始积累,最首要的因素在于资本家使得劳动者被迫与自己的生产资料分离,使其为了生存而不得不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由此资本家不仅获得了生产资料,同时还有了充足的劳动力。而这个分离过程,是以农业当中对农民土地的剥夺为基础。而后对劳动者的剥削便存在于手工场和工厂时期。除此之外,资本家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也为资本原始积累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及货币资金。而这些过程都往往伴随着许多非人道甚至是肮脏的手段。因此在第一卷当中,马克思在讨论资本主义生产秘密的同时,则在字里行间当中充斥着对其下作手段的愤恨不平。

二、资本的流通过程
影响资本生产的第二个过程,便是第二卷当中所谈到的流通过程。商品在生产出来之后,要想重新变为资本,便要通过流通过程来实现。因而马克思接下来便要考察资本的流通过程。

1.不同形态的资本以及流通
在第一卷当中,我们知道了资本循环的三个过程,即G-W-G。然而资本在循环的过程当中,同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因而资本循环有着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态。
  在货币资本的形态下,资本循环的过程用公式可以表现为G-W•••P•••W’-G’。在公式当中,虚线是流通的中断,而W’和G’则是增大后的W和G。用文字来说的话,便是用资本家货币资本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便将货币资本转化为了生产资本P。在工人将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再将其出售,从而再次获得货币资本。此时的货币资本当中加入了剩余价值。
在生产资本的形态下,循环公式是P•••W’-G’-W•••P’。在这个公式下,则是以生产资本为起点,在生产出商品之后出售,换成货币资本,再将增值了的货币资本转化为新的生产资本。
  在商品资本的循环当中,公式则是W’-G’-W•••P•••W。也就是从生产好的商品开始,将其出售后转化为增值了的货币,再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转化为生产资本,并最终生产成新的商品资本。
在这三个公式当中,价值增值是其共同的目的。并且这三种循环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个再生产过程,在其中连续并列的进行着
  而在流通过程方面,马克思则主要是提及了流通时间长短对于资本循环的影响,以及流通当中造成的费用也是资本在循环当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情况。

2.资本周转
资本的周转便是一个资本循环的过程。并且对资本循环当中的资本有着重要影响,因而需要单独拿出来考察。
在讨论具体的资本周转之前,马克思先考察了两种新的资本形式,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个形式都对资本周转有些不小的影响。固定资本,正如其名,是一种劳动资料,在其生产的过程当中,不是全部的价值都转移到新产生的商品当中,而是只有一部分价值转移了,剩下的还保留在原来的形式当中,并且可以多次使用,也就是进行多次周转。但在这过程当中需要不断的进行补偿和修理的投入。而流动资本则是其价值随着生产的过程而全部转移至商品当中的那部分资本,因而在持续周转的过程当中需要不停的购入。
接下来则进入到对周转时间的讨论。所谓周转时间,在马克思看来,是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两部分构成。其中生产时间当中又包含着劳动期间,也就是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除此之外,生产时间还包括了不需要劳动的时间,但也是生产所必需的时间。而流通时间则是指商品到达出售地点并最终转换成货币所需要的时间。
  周转时间对资本循环的影响在于对预付资本的影响。一个基本影响可以说是周转时间短的,需要的资本量较小,而周转时间长的则需要较大的资本。而周转当中,对资本的影响还可以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两个部分来考察。体现为在劳动期间结束并进入流通时间时,可以通过追加一个资本的投入,从而使得下一个劳动期间立马进行,因而商品流通的同时,劳动也仍在进行,从而提高的生产的效率。但在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时,会有不同的情况产生,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是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相等时,二是劳动期间大于流通期间时,三是劳动期间小于流通期间时。这几种情况当中,追加资本的方式都有着不同。但是有共同的结果,那便是资本家需将资本分为不同的部分,以保证在商品的流通期间生产不会停止。除此之外,资本的交替投入则会使得一部分资本以货币的形式周期的游离出来,不处于生产之中。
在讨论周转期间对资本产生的影响时,马克思还专门开辟出了一个章节,来讲述剩余价值的流通情况。剩余价值的流通可以从简单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两个角度考虑。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剩余价值是作为资本家的个人收入存在,会被资本家花费掉,并不将其投入到资本当中,生产只是循着原来的资本规模再进行。而在扩大再生产当中,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则作为预付资本的一部分投入到再生产当中,因而资本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

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马克思在讨论的周转之后,便开始从社会这一更为宏大的角度去考察资本是怎样进行再次循环的这个问题。这一问题仍可以从简单再生产以及扩大再生产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将社会总资本划分为了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以及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在这里成为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资本在社会进行循环就主要是在这两个部类当中流动。两个部类的生产资本都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以及剩余价值m。总的过程如下:循环的路线首先从第二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开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货币在工人用其购买了生活消费品之后回流到第二部类的资本家手中。而剩余价值由于资本家拿来用作消费,因而也再次流转到资本家手中。其次,第一部类当中的工人工资以及剩余价值,也需要用来购买消费资料,量的大小正好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部分。因而货币流向了第二部类的资本家手中。紧接着,第二部类的资本家又用这部分货币来购买生产资料,因而货币又再次回流到了第一部类的资本家手中。至此,只剩下第一部类当中不变资本所代表的资本没有进行流通。这一部分的流通主要是在第一部类当中进行,也就是不同资本家当中进行生产资本的补充,从而达到了资本的循环。这便是简单再生产当中资本循环的一个总过程,至于其中一些细微的划分,如消费资料分为一般消费资料和奢侈品消费等情况,则是在总过程的基础上再更进一步划分,而总体的规则仍是不变。
在扩大再生产的情况下,与简单再生产的不同之处在于剩余价值不再是全部投入到消费当中。因而会出现第一部类的资本家只卖出生产资料,而不再购买生活消费品,使得一部分货币留在了第一部类的资本家手中,并用于再生产当中。而不进行回流的这一部分货币,则需要第二部类的资本家从剩余价值当中取出一部分来填充,由此再扩大第二部类当中的生产规模。除此之外,其他的交换过程仍与简单再生产当中的流通一致,因而不再重复。
总的来说,资本论第一第二卷,只是展现了资本生产流通当中一个循环当中所涉及到的内容,仍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面貌。由于目前第三卷仍然在阅读当中,因而这次报告只是从内容上做了一个概述,我还没办法从整体上把握到马克思的整体思路。希望在完成了资本论第三卷的阅读之后,我能够做到进一步的思考。
三、对资本生产矛盾的最终揭示从《资本论》第三卷开始,马克思的目光不再关注于生产和流通这两大部分,而是转向了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简单来说,便是考察在资本生产当中,除了生产和销售产品,资本家们还会有哪些资本增值方式。从书中陈列来看,主要考察的是作为利息和作为地租的两部分资本。当然,在这些资本不断增值的形式背后,是隐藏着一个资本主义的定时炸弹。那便是利润及其必然规律。在马克思的论述之中,利润是与资本剥削的本质,即剩余价值劳动息息相关的。为了说明社会整体上的资本利润是可以作为一体化来考察,马克思还专门讨论了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即不同的利润率因为在市场上的竞争而变得平均化,如此才可以大致性的将社会生产当作一个总的利润率进行考察。而在对利润率规律的考察当中,资本主义内涵的本质矛盾便被揭露出来了。这一矛盾的产生在于:随着资本不断产生利润而增加,便会有更多的资本投入到再生产过程当中,这也意味着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部分都会不断增长。只是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等原因的影响下,不变资本的增长速度是要快于可变资本的。因而在公式的计算之下,在劳动剥削不变的前提中,利润率便会呈现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当然,在面对利润率不断下降的情况当中,资本家们也不是束手无策。他们尽可以通过提高劳动剥削程度、压低工资,且低到劳动价值以下、将不变资本的成本降低、利用起相对过剩的人口、对外贸易以及将资本作为生息资本来使用。这些方法固然能够减缓利润率的下降,但是规律并没有被打破。那么利润率不断下降的矛盾的展开,便在于通过一系列延缓措施之后,利润率仍有不断下降之趋势,因而有一部分资本由于预期增值的降低而闲置下来,不再立即进入流通当中,而这又影响到了在市场上流通着的商品,商品只有价格下降,才能代表这一部分被闲置的资本。由价格的下降所影响,再生产过程便陷入了停滞和混乱,货币也无法发挥功能。由此一来,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伴而行的信用制度便陷入崩溃的状态,同时更加加重了再生产过程的停滞和混乱,从而形成了我们口中常说的经济危机。当然,在这些危机的同时,资本家为延缓利润率下降的过程中便已经开始对人民进行的更大力度的剥削,因而矛盾也还在与不同阶级之间。除却对资本主义最深一层次的矛盾必然性的揭露意外,马克思还向我们介绍了用于获取利息的资本用途。即生息资本和地租。这两个类型在我看来,是更上一层的资本获利方式,即已经拜托了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只需要将货币投入到流通当中,便自然会收取利润。在这些产生利润的方式当中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但不变则是资本要增值的这一核心。因而也不用再赘述。最后,正如马克思本人所说,要看清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便要从资本——利润、土地——地租,以及劳动——工资这三对关系当中入手,我们便能从这几对基本关系当中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是如何运作,又存在着什么规律。
感想:这个月总的来说仍是以读书为主,月初花费了一点时间把上个月匆忙读过的部分内容再重新阅读一遍,并且重新写了读书报告。接着便开始着手撰写毕业论文,顺利完成了,只是花费的时间比预计的要多了一点。其他时间则都用在马克思的阅读当中。虽然之前读过资本论了,但是里面的难点还是花费了很大功夫去理解。状态总的来说在阅读的时候还不错,但在写论文的时候就比较烦躁,所以在面对杂事的时候如何保持状态仍需要再加强。同时也认识到读书的进程不能随意被打断,否则就是一步慢,步步慢了。上个月落下的进度就是最好的教训。
自评B 总体达不到之前的纯粹状态,下个月要恢复之前的水平。

书单:韦伯 《社会科学方法论》、《学术与政治》、《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法律社会学》、《非正当性的支配》、《支配社会学》
 
开学以来进度放的比较慢,因为前两本书我都不怎么看得懂就很影响状态,然后上周家里又出了点事情不得不中断了一下读书。所以仅仅是完成了韦伯的阅读,没有进入到马克思。
 
现代生活的全面理性化
  纵观韦伯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涉及面十分之广袤,宗教、经济、政治、法律与教育,韦伯在这当中都作出了许多独到的分析。但是这些个研究领域虽然存在着诸多不同,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仍可以看到韦伯研究当中的一个主题,那便是现代生活的全面理性化。之所以用全面理性化,就是意味着韦伯认为理性不是单只从某个角度表现出来的,而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中,人们受到理性化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某种行为当中,而是整个的思考方式,行为选择和生活态度均有了理性化的倾向。所谓的理性化,在韦伯看来,则是基于可计算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可提前规划好的手段来最终达到明确的目的。而这个主题则可以从韦伯不同领域的著作当中一一体现出来。在这次报告当中主要围绕着支配、宗教以及经济方面对理性化做一个分析,以支配为主,宗教和经济则较为缩略。这么安排的原因在于,韦伯认为政治支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决定一个地区生活的样貌,因为有着怎样的政治支配结构,就会产生相应的教育方式以及适应其支配的经济行为,如此看来,支配对于社会的影响应当是最关键的一环。
  在政治方面,主要是韦伯关于支配及其类型的研究当中得以看出。在韦伯看来,支配是共同体行动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权力的一个特殊个案。通过对支配关系的分析,韦伯认为能够为许多历史上的共同体结构及其行动作出合理的解释。韦伯在书中也明确提出,支配与行政的结合是其考察的落脚点,因而支配是韦伯政治学说不可忽略的一大重点
关于支配与行政之结合,韦伯提及了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民主制的行政”,在这种行政方式当中,所有人都拥有着同等资格去处理共同事务,并且命令的权力是处于最低程度的状态,行政职务或是轮流的,或是抽签决定。这种类型多出现于地方性的团体当中,并且团体内部成员数目有限、地位相近且团体内事务简单,最后该团体当中应当要有最低限度的目的与手段的客观性考量。但是直接民主制的行政的存在是不稳定的,在其中会随着经济的分化而使得职务长期被有产者占据,由此而逐渐形成望族支配的局面。除此之外,民主制也有可能被不具有身份特权的人加以利用从而形成政党行政。同时也因为行政任务的不断增长而出现的永久性行政组织。这些因素都是得基于组织的支配,也就是第二种形式,比直接民主制要更为普遍。基于组织的支配拥有着一个结合体关系,在其中指导者和服从者泾渭分明,并且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而通过命令权力与强制权力的行使而持续维持着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作为一种支配权力,在人类不平等存在的前提下,优势阶层在掌握它的同时,也会寻求其存在的正当化,由此便有了韦伯所说的基于法理的权威正当性、基于传统的正当性以及基于卡里斯玛的正当性。在这三种形态当中,最符合韦伯所说的理性化的便是法理型权威,但是这三种形态只是理想当中的类型,现实当中往往是多种权威正当性的结合体,历史当中并没有单纯的从某一个类型过渡到另一个类型的事实,因而韦伯的著作当中并没有为我们展现由传统到现代理性的脉络。而是通过对具体的支配结构分析,从其中发现支配理性化的倾向。而理性化倾向的担纲者便是官僚制支配
关于官僚制支配,韦伯是这样论述的:在结构上,这是一个权限、职务范围和所使用的资源均通过法律或行政章程所明确规定。并且实行官职层级制,等级分明,而担任职务的官员则是经过专业化训练并且全职投入到其中的。而作为职业官僚,他们效忠的是自己的职务,且以非人格化只针对事务为工作导向,并且会得到固定的薪俸作为报酬。而关于整个官僚体系,行事则是以可计算性为基础,凡是都要规划好明确的目标与手段,并且不同的事务均有明确的职务来对应。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才使得韦伯将官僚制支配视作政治方面的理性化倾向
  为什么说官僚制支配是理性化倾向的表现,除了其本身理性化的特征之外,韦伯还对家产制支配、封建支配以及卡里斯玛支配进行了分析,以此来说明过去所存在的理性化程度并不如现在。在家产制支配当中,支配的服从是基于个人所掌握的权威,此权威来自于传统惯习,而并非既定的法律。因而在支配与行政的过程当中,一切的行动均是围绕着支配者的利益与统治而进行,在此结构当中家父长的权力是居于最高地位,而并非客观的规则,因而不具有高程度的理性化。至于封建制,则是与家产制关系较近的一种支配类型,简单来说,则将土地分给采邑者管理。而不管是采邑者或是中央支配者,在对其辖地的管理当中也仍是基于其由传统而来的权威以树立正当性,并且依据统治者的利益偏好来进行支配,尽管在其中有着许多种支配方式的混杂,但根本的核心仍是支配者个人,是带有传统主义的色彩,与理性的官僚制结构有着根本的差别。而在卡里斯玛支配当中,我认为则是传统支配与法理支配的一个特殊个案,因为此支配类型的正当性所依赖的,是拥有某种神圣品质的个人或者阶层,由他们来实施支配,在此所有的支配方式都由卡里斯玛领袖来决定。但是由于领袖是会逝去的,因而一种卡里斯玛支配要想继续存活下去,那么其必须树立起传承的规则以保证支配的沿袭。而这样的话,便步入了依据传统惯习支配或者严格遵守规矩的法理支配的行列当中。由此看来,卡里斯玛的支配也不具有近代理性的特质。最终,韦伯得以说明近代出现的理性官僚制是生活全面理性化的一个倾向
  而在宗教方面,韦伯所说的生活全面理性化的体现则在于带有理性色彩的禁欲主义宗教的出现,在关于宗教的论述当中,韦伯通过将世界上的各大宗教进行分析和对比,以此突出了西方基督教在产生和发展过程当中所蕴含有的理性因素。因而也正是只有在西方的近代,才能发展出一种理性的宗教取向——即将宗教救赎的可能性与现世当中的职业履行联系起来,让人们用可计算的方式来找寻自己能否获得救赎的确证。如此便造就了一种理性资本主义的精神,即经营活动是为了盈利从而积累财富,但本身却过得极为节俭,因为所积累的财富是用来再投入生产当中以产生更多利润的。西方的宗教救赎观在理性的贡献上便是对人的生活态度以及经济行为当中注入了理性,并且其宗教本身也是十分理性化的一个结构。而反观中国的宗教、印度教、佛教以及犹太教,韦伯从历史当中考察了它们的产生与发展之后认为,受制于每个地区政治支配和经济的因素,以上几个宗教均不能产生出理性的思维以及影响,因而宗教的理性化也只存在于西方,成为西方生活全面理性化当中的一环。
  而在经济方面,韦伯对理性化的推演主要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进行,通过对前资本主义事情的经济行为做了一个描述,并和现代资本主义进行一个对比,以此来凸显现代资本主义理性化的特征,也就是使得合理的资本计算成为一切供应日常所需的大营利经营的规范。唯有建立在理性计算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的盈利才具有现代的理性特征。并且在近代所出现的几个因素:生产手段的独占、市场自由、技术的发展、形式理性的法律、自有劳动力的出现和经济生活的商业化。都使得理性化的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取代了过往的种种经济类型,从而成为经济理性化的一大旗帜。不过这样的理性经济也只有在西方国家当中才有其发展的环境。其他地区则没有完全具备相应的条件。
  最后,再谈一谈关于韦伯学说的想法。韦伯的一系列书籍读下来,给我最大的感觉便是其多元论的视角以及对理想类型与现实关系当中的精确把握。在韦伯看来,一种现象的产生不可能是只有单种因素引起的,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而成。就像是理性资本主义的诞生,在韦伯看来不仅仅是经济制度方面的演进对其有关键性作用,在宗教意识、政治制度等其他领域对其影响也是不可或缺的,并非单一视角。因而阅读韦伯,不能只看待他对一个具体的现象的论述,而是要结合他在其他领域做出的解释来综合理解,尽管这样显得杂乱而困难。而在理想类型与现实关系的把握当中,则是对于学术与具体经验之关系给我们一个启发,因为韦伯在讨论理想类型的时候,从来没有将其作为可直接在现世当中能够找到原型,而是作为一个参考,用以辅助我们去认识实践当中无比复杂的现实状况,也就是说,理想类型是我们看待现实世界的一个角度,而不是全貌,但这也足以让我们能够从一个方面去接近现实,去做出解释。最后关于经济这一个概念,在韦伯的学说当中自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主题。但是韦伯在考察经济时的角度,不仅仅是从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的角度考察,还从什么影响了经济这个角度去做出解释,如此便有了韦伯关于法律、宗教、支配等方面内容的出现,这就是我对经济在韦伯学说中扮演的角色的认识。
 
保研以来的读书感想:
  从去年十月份开始读书到现在,必须要说的就是读经典为我开启了一种新的大学生活。之所以说是全新的生活,一个是关键点在于让努力成为常态,在没有开始读书生活之前,可能我的所谓努力学习无非就是考试前突击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考个比较理想的成绩,然后就没有再坚持了。而现在长时间的经典阅读,则是让我自己习惯了每天都是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生活,真正的是把努力和奋斗融到了日常生活当中,当做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且我相信在之后完成了经典阅读的训练之后,这样的专注和努力还是能够持续伴随着我,这样的习惯我觉得是十分珍贵的一点。然后第二个关键点则在于经典阅读让我不再迷茫吧。从我开始接触经典训练这一套理念到后面真正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一步步由迷茫到坚定自己接下来该如何走自己的路的过程。并且在花大量时间在经典阅读当中得到的是踏实感,因为大家都知道读经典是绝对有用的。最后一点则在于懂得了坚持,因为在长时间读书的过程当中,其实总会有状态起伏的时刻,但是仍然能够坚持到现在,我觉得这对我个人来说便是在学习着如何调整自己并让自己坚持下来,这也是一个极大的收获。总结起来呢,我个人觉得对我最重要的收获便是知识增长与思维锻炼,以及让努力成为习惯,最后就是能够持之以恒。我相信通过经典阅读的训练,我能收获的不仅仅几个方面的进步,而是我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书单:涂尔干《道德教育》、《哲学讲稿》、《实用主义与社会学》
          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古犹太教》、《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韦伯的宗教社会学思想


      这段时间除了将涂尔干的最后基本书收尾之外,还完成了韦伯关于宗教方面的著作,这次报告就围绕韦伯的宗教社会学进行不过在具体论述各个宗教之前,先讨论一下韦伯对宗教考察的一般手段是有必要的。韦伯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自己的宗教社会学研究的,这几个方面都是对一个人心灵产生影响的要素:首先是宗教崇拜的对象,也就是具有卡里斯玛性质的神灵,有无神灵崇拜、神灵本身的形象及功能都是能够影响一个宗教内在伦理发展的因素。其次是人们如何进行宗教崇拜,是巫术性的崇拜还是祭司崇拜,这两者的区分又可以对宗教产生理性或者非理性的影响,同时人们在崇拜过程当中祈求怎样的救赎,是现世的还是彼世的,也对生活的态度也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再次是宗教与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宗教如何迎合各社会阶层的需求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最后是宗教神义论,也就是关于宗教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问题,自然也会对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产生影响。除此之外,一个地区的社会结构和宗教之间的关系也不可忽略。
      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在具体对各个宗教的考察过程当中就很明确的指出其研究的着眼点是在于受上述宗教意识所影响而产生的行为,这些行为对人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行动及其心态所产生的影响是我们需要去了解的。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些宗教与现世生活的行动直接的影响是相互的,不存在哪一方单独发挥作用的情况。


一、理性资本主义产生的宗教伦理
      首先在基督教这一方面,韦伯集中考察的是基督教在宗教改革之后对西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基督教自身所带有的原罪观、救赎观与路德所提出的天职观相结合,将人们为赎罪且获得救赎的方式与现世的事务所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能够获得上帝认可的生活方式是在于在现实生活当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如此一来,基督教徒首先便拥有了在现世生活中寻找救赎的可能。但由于路德宗本身还是代表着传统主义的,因而没有具备资本主义精神。真正能够产生理性资本主义的是以加尔文宗为代表的一众新教教派。对理性的禁欲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加尔文宗的预定论。预定论认定人的一切在出生之始便已经由上帝所决定好,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为了要能够证实他是上帝所选中的人,也就是在现世当中实现救赎确证,因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取得成功就是一个人能够获得救赎并且为上帝增添荣光的证明,而这过程当中一切的仪式都不能够起到帮助,只能依靠自己。虔信派则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也就是完全按照上帝的指示去行事,在这里便是指严格的按照自己的天职要求去生活,不放纵,对个人的修养提出了要求。浸礼派则是在预定论的基础之上添加了对良知的要求,提出了人的良知也是救赎的重要保证,从而为现世救赎添加了美德要求的要素。至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天职观加上预定论的影响下,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人:忠于自己的职业,并且勤奋劳动,在取得成功之后不会大肆浪费,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努力,从而让自己更为成功。而这样的形象,正是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家。
      可以说新教伦理与理性资本主义的精神的关系是韦伯宗教社会学当中一条重要的主线,因而韦伯对其他宗教的考察同时都会和西方新教进行一番比较。我认为这是在阅读韦伯宗教方面著作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点。


二、现世理性儒教与神秘主义道教的混合
      接下来便是对中国宗教所具有的特色及由此产生的伦理进行考察。对此韦伯分别探讨儒教和道教给中国人带来的影响。在讨论宗教的影响之前,我们首先要注意到中国本身的社会结构,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政治体制主要是家产官僚体制,这便意味着和平和秩序的维护在中国是十分受到重视的,而这样的现实无疑对儒教产生了极大影响。在崇拜对象方面,儒教本质上没有神明崇拜,有的只是对伦理纲常服从的追求,主张顺应现世规律而让自己更好的生活。因此儒教信仰的追求无疑是现世的,并且不主张变化,因而带有传统主义的气息。这是不利于理性资本主义产生的一个因素。而在宗教仪式上,儒教是坚决排斥巫术、冥思等非理性的思想,只有祭祖仪式。因而只有通过教育,学习了伦理纲常等儒家学说之后,才会被认定是儒教当中人。而在教育的推动下,儒家当中也不存在着人的宗教资质差异,人人皆可接受教育。因而如新教那般能否获得救赎的差异便不存在。再就是儒教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儒教信仰的担纲者主要是知识分子这样有望跻身社会上层的阶层而且由于与官僚制紧紧相依,因而儒教知识分子的主要目标便在于考取功名,这也是一个追求现世利益的重要体现,并且可以说在工商业方面从来便不入得儒教的法眼。
      除了提倡理性的官方宗教之外,中国社会当中还存有提倡追求隐世、修道、求长生的道教,这在本质上是属于神秘主义的伦理,并且在民间还以道教为基础发展出了许多神明崇拜以及巫术仪式,从地方神到功能神,种类纷繁复杂。因此道教带上非理性的崇拜因素。而儒家虽然极力排斥非理性因素对人的影响,但由于天子本身是最高祭司的身份,加之祭祖仪式的存在,因而这类巫术在中国是仍有一席之地的。只不过因维护统治地位与社会秩序的需要,道教是不可避免的遭受打压且维持在一定规模当中,是无法形成与儒教比肩的大宗派的。
      但总的来说,中国人的生活伦理同时受着儒、道二教的影响。儒家的追求顺应现世的规矩,在当下追求目标,且宗教上人人平等,均可接受教育成为儒教一份子,并把关注点放在出任官吏,安邦治国之上。这便会塑造一个理性且严格守规矩,沉着而不喜变化的传统主义形象。而道教所带来的冥思、远离尘世且具有巫术崇拜的形象。不管儒教与道教,在塑造人的生活伦理方面确实缺乏了理性资本主义产生的要素。前者没有追求救赎与变化革新的动力,后者则缺了理性思维。


三、印度教与佛教的彼世倾向
      在印度,探讨宗教的影响之时,便必不可将种姓制度忽略。在印度,按照种姓制度而获得不同的待遇与分工对于印度的宗教思想是有着巨大影响的。印度人所相信的因果报应与转世轮回观念便与种姓制度相互影响。种姓之间严格的隔阂断绝了人们此世进行社会流动的可能,因而人们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世能够提升地位。而因果报应观念又推动着人们在此世要坚守自己种姓的本分,因而宗教思想又反过来巩固了印度的种姓制度。社会革命难以产生。但无论如何,在对待世界态度上,印度宗教的取向不在于此世,而在于来世。
      虽然有着彼世的救赎取向,但印度的宗教,无论是印度教还是佛教在获得救赎的方式上随着各个宗教教义不同采取了通过禁欲、冥思、或仪式主义方式等各种手段从而达到与神性的合一。在这里印度宗教的神明观念是是一种关乎宇宙终极真理的非人格性力量。救赎的目标在于人神合一,遁入“涅槃”的状态,而佛教则是在此多了跳出轮回的诉求。但本质上这些宗教伦理取向都是脱离现世的,人们不会想着在现世有所作为,同时也不会产生任何理性行动的思想。因而也是缺乏着理性资本主义生长的土壤。


四、自成一体的犹太教
      关于犹太教的宗教性格也是和犹太人历史上采取的团结制度以及遭遇分不开的。在一开始犹太民族各大王国直接的联盟制,而耶和华是作为整个联盟整体的战神,参与了联盟契约签订的整个过程,因而犹太人实质上是与神签订了契约,对神负有义务。由此犹太人的宗教崇拜当中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对神的绝对顺从,仅凭顺从便可以得到救赎,不再需要证明。并且因为契约的缘故,犹太人也坚信神在世上唯独青睐于犹太人,也让犹太人觉得自己身份上具有特殊性从而在后世的发展当中将自己与其他民族相隔离,形成了客族群体的形象,由此而产生的对内对外两种不同道德体系的生活,也是无法形成一套理性的生活方式。且犹太人坚信不久的将来,神的救赎将会降临,迟迟不来只是因为自己不够虔诚。因而犹太人的救赎观也是在于此世。
      至此,韦伯对中国、印度和犹太人宗教的考察都是暗含着与新教伦理作对比。从论述当中也可以看出各个宗教之所以没有产生理性的资本主义,皆在于不完全具备了新教所带有的理性救赎观念。从这个角度入手,韦伯为资本主义作出了文化意义上的解释。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韦伯从始至终都认为宗教文化对资本主义的影响只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不是唯一。各国的地理状况、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等都还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在对中国、印度和犹太地区的宗教进行考察的时候,韦伯也不单纯是讨论了各地宗教思想在其中所产生的影响,而是全面分析了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我认为这样的意图便是在于能够借助多个方面的内容来更好的考察当地宗教的形态,从而看到宗教所影响的行为在这些地方的生活当中占据了怎么样的位置,因此只从一个单一的角度去阅读反而有可能会显得迷茫。


五、一点小思考
      在阅读韦伯宗教社会学部分的著作的时候,发现韦伯在讨论一个宗教的特征以及给信徒所带来的伦理影响时,往往要从宗教之外的其他领域以及从宗教发展的过往历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说起。一开始我自己对此是比较疑惑的,为何不直接就着宗教当下的状况论述和分析,反而聊到这么遥远的过去,甚至让人感觉看着看着就忘了韦伯要论述的主题。这究竟是为什么?一开始我想不明白。但在后来翻了一下前面有关涂尔干的笔记,其中有一句对历史意义的描述对我有了启发,那句话的大致意思便是:过去的存在总会对现在产生影响。这一下点出了从历史来考察的原因。那便是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虽然韦伯和涂尔干两位大家的学术观点大不相同,但至少在对待历史这方面的态度我认为是有共通之处的。那么返回到韦伯对宗教社会学的讨论当中,我发现韦伯对宗教的考察可以用“纵横交错”一词来形容,也就是将横向的与宗教相关的其他领域和纵向的历史脉络发展结合起来,共同描绘一个地区宗教的立体形象,真正能够做到知其所以然。虽然韦伯的论述涉及广泛,目前我也不能立即全部理解,但是从中透露出的认识事物的方式,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启发的意义。


六、感想
      这一段时间完成了从涂尔干到韦伯阅读的转换,中间还花了好几天在做涂尔干整体的梳理,当时还顺风顺水自我感觉良好。但一读到韦伯的著作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吃力了,速度虽然本身就不是很快但现在更慢了。再加上韦伯宗教社会学这一块书也很厚,论述的知识面也很广。所以每天看到晚上的时候就总有一种快撑不住了只想回去躺着的感觉。不过还好是最后都坚持下来了。然后这几天在总结的时候也还是感觉韦伯的研究很难理清楚一个思路,所以这次报告也仅仅是简单的内容堆砌,所以这个到后面读完韦伯之后还要再重新再进行系统的总结。而且总结对我来说挺重要的,只有通过不断的总结,我才能够思考自己阅读过的许多内容,这一方面也是后面要加强的。
      然后到学习生活上的感想,就是现在每天按部就班的去图书馆坐上一天真的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了,完全不用想那么多,一觉起来就直接过去了,所以我感觉现在已经算是形成稳固的习惯了。然后目前在读书过程当中走的还是比较艰难的,不过再难再慢,只要按照正常的节奏在走我觉得我应该能够最终克服这些难题,所以我目前还是信心满满的!


书单:涂尔干 《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原始分类》《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乱伦禁忌及其起源》《道德教育》《教育思想的演进》

社会的实在性及其道德——涂尔干思想的核心
      这次报告我想抓住社会具有实在性来展开。这是涂尔干思想当中最基本的一个观念,并以此来建构自己整个学术体系。对于社会所具有的这种性质,就要从社会的形成说起。涂尔干认为社会来源于个人的集合,但不是简单的集结,而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的实体,对此他用了一个比方来形容,即无生命的各种物质元素融合在一起之后便产生了生命,由此社会的独立性便得以证明。从这个角度来说,涂尔干所说的实在性是从个人与社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进行思考,而在涂尔干整个研究内容当中也是紧紧围绕着这一关系,并且是以社会对人的影响为主要视角进行展开。
      那么社会通过什么来对处于社会中的个人造成影响呢?涂尔干认为是通过道德手段,因而要解释影响,就必须先考察什么是道德。在涂尔干看来,道德是一种包含了行动的常规性和权威性的纪律,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如何行动做了预先的设定,并且能够为个人提供约束的作用。道德是一种非个人的行动导向,合乎道德的行动就是符合集体利益的行动。接着涂尔干提出了群体的依恋以及自主性这两个要素,用以解释在道德的要求下个人和集体的需求为何没有冲突:群体的依恋表明个人在道德的牵引之下在社会环境中生活,能够得到自主的发展,是对个人有益的事情;而自主性则表明个人在充分认识到了道德的实质及其作用之后,会自发的去遵守且维护道德。这些便是道德所具有的特征
在具体现实当中,社会用以对个人产生影响的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它有着不同的形态。对此涂尔干划分了两种类型,在人们因为共同的意识与情感而结合成的社会当中,人们是直接与社会产生联系的,社会道德的目的是通过制定一系列制度和规范来维护社会赖以生存的集体情感,此时对应的是压制性律法,主张通过用极大力度的刑法来惩戒犯罪行为,此类规范是建立在犯罪行为冒犯了集体情感的基础上,因而必须通过严酷的镇压来维持集体情感的地位。而在人们基于各自分工和协作而组成的社会当中,人们是通过自己所属的机构来与社会发生联系,此时的道德规范是着眼于保护人们在相互协作的过程,这个发展时期的社会所对应的是恢复性的律法,主张的是将受损的事物恢复原貌,因为在分工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上,一般的犯罪行为不会直接触及到集体的情感,因而惩罚的目的也就是在于让事情归于原状使得社会能够继续的运转下去。
      由此看来,社会中的道德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能够凝聚在一起使得社会得以存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道德对于个人也是必须的。涂尔干认为,个人之所以能够是一个人,不仅仅是因为他身上有着生存的本能等自我存在,更是因为人还有着一种社会存在,只有在社会当中习得道德规范并以此来约束自身,人们才能够获得更真正的发展。相反如果个体离开了社会,只会因为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所导致的幻灭而最终趋于毁灭。涂尔干在《自杀论》当中所揭示的利己主义型自杀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除此之外,社会还是人类知识遗产赖以传承的载体,离开了社会,人们在智识上便会倒退到与动物一般了。
      既然社会平稳运行依赖于道德,那么当失去道德的作用时,社会会变得动荡不安,出现种种反常现象也是可想而知的了。而这一观点正是涂尔干对进入现代后的社会所出现的问题而做出的一个诊断。正是在社会由分工带来的有机团结社会替代了由共同情感组成的机械团结社会,使得原来适用于机械团结社会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逐渐变得不再适用,但与此同时,适应有机团结社会的新的道德规范却还没有建立起来,使得整个社会与个人纽带松弛,失去规范束缚的人散为独立的个体从而社会处于混乱的状态。
      面对当时社会的失范状态,涂尔干开出的药方是重建社会的道德秩序,为社会提供一个共同的道德目标。而方式之一是是通过职业团体来建设职业伦理。涂尔干认为,在如今人们越来越分化并散布在各个职业上,再像传统一样通过强调一个共同意识来团结所有人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国家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去管理这么分散的人群。只有在以分工为基础的各职业职业团体当中建立各自的规则,再由职业团体与国家进行联系,从而使得职业团体成为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介机构,如此一来上到国家,下到个人便都可以通过职业团体所制定的职业伦理而团结在一起,重新建立联系纽带,使得社会变得秩序井然。除此之外,我认为涂尔干还将道德重建的希望放置于教育当中。他在《道德教育》一书当中便强调要将道德观念教授于儿童,帮助其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建立起一种对社会道德的认同感,为儿童将来走向社会时能够认同和遵守社会规范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解决了未来的道德建设问题。
      除了揭示了社会通过道德对个人进行约束的功能方面之外,涂尔干还探寻了社会道德的起源,用以解释为何道德能够承担起社会对人施加影响的职责。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当中,涂尔干从宗教的视角来揭示了道德的起源。涂尔干认为,道德是人们在原始生活时期的图腾崇拜中衍生出来的,根据他的考察,原始人将图腾以及有关事物划分为神圣的,而个人的日常生活则是世俗的。神圣与世俗之间是存在着一道鸿沟的,神圣事物是不可受到世俗的污染,因而人们要对神圣事物进行崇拜的时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仪式来使得自己摆脱世俗,并进入神圣的状态。这种对仪式的遵守以及对神圣事物不可受到污染的情感与限制,便是道德最初的样子。涂尔干在此认为,宗教的神圣性在背后其实是社会的神圣性,人们在进行崇拜的时候实质上是对集体的膜拜,同时也是在聚拢集体的情感。因而可以证明宗教是社会道德的起源之地。
      以上便是我这段时间读书内容之间的一个总结,在这里只是展现了我印象最深的一条脉络,也是从比较大的角度去总结,其实仍有许多内容没有展现,同时涂尔干关于哲学方面的内容我还没读到,期待下一个月能够完成涂尔干哲学这一方面的阅读,让我对这一位大家的思想有全面的认识,然后做一个详尽的总结。
      这段时间的读书体会: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坚持且连续不断的阅读,这样对于书本知识和思维的把握才会是更加完整和清晰的。然后在进度上还要把握得更好一点,因为有时候我会在一些内容当中卡得较久,思维转动不够快,耽误了进度,而且这次总结也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想到这一个角度去入手,这方面也要再加强。这个月算是彻底改变我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个开始,现在每天都是简单的在图书馆里面学习,不用想其他的事情,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不断坚持同时不断进步。


 
[ 此贴被何志逵1在2020-02-04 13:57重新编辑 ]
Posted: 2018-11-22 12:55 | [楼 主]
邓碧玲.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7
威望: 27 点
金钱: 27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1-02-01

 

正好我也总结了道德这一方面的内容,有时间可以一起交流,接下来一起加油!
Posted: 2018-11-22 15:27 | 1 楼
李欣茹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9
威望: 139 点
金钱: 1390 RMB
注册时间:2017-03-28
最后登录:2019-06-28

 

总结的很有条理,继续加油
Posted: 2018-11-22 18:33 | 2 楼
万书润民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0
威望: 100 点
金钱: 1000 RMB
注册时间:2018-09-30
最后登录:2021-10-06

 

小伙伴们都是又谦虚又优秀的可爱的人233333,一起加油呀~
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Posted: 2018-11-23 12:31 | 3 楼
贾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75
威望: 175 点
金钱: 1750 RMB
注册时间:2018-01-12
最后登录:2020-11-12

 

读了好多呀~同感社会的实在性及其道德的确是涂尔干的重要论述内容,状态惊人,一起努力吧~
我是小猴,我在阳光阳刚的成长中…☀
Posted: 2018-11-24 09:24 | 4 楼
薛信xx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6
威望: 136 点
金钱: 1360 RMB
注册时间:2018-10-10
最后登录:2019-08-06

 

总结得真棒,用“社会实在性和道德”作为主体来总结是个很好的方法,学习到了,一起加油
Posted: 2018-11-24 11:19 | 5 楼
19级孙德昊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0
威望: 10 点
金钱: 100 RMB
注册时间:2018-10-11
最后登录:2021-03-02

 

分析的好清晰,向你学习
Posted: 2019-01-14 22:35 | 6 楼
崔昌杰~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29
威望: 29 点
金钱: 29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3-01-07

 

我们分析的思路比较一致哈哈哈,以后可以一起讨论。一起加油,勇攀社会学经典山峰!
在通往优秀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Posted: 2019-01-14 22:44 | 7 楼
胡天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1
威望: 41 点
金钱: 41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2-04-27

 

好厉害,很有条理,我还不能连贯起来,向你学习!
Posted: 2019-01-14 23:34 | 8 楼
陈浩然00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4
威望: 44 点
金钱: 44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0-11-01

 

看了你的帖子想起来,韦伯好像不认可有不可避免的因果关系,还说宗教信念只能靠宗教资源来形成。
这种“纵横交错”的因果观念让人头疼........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Posted: 2019-01-16 15:12 | 9 楼
万书润民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0
威望: 100 点
金钱: 1000 RMB
注册时间:2018-09-30
最后登录:2021-10-06

 

状态很好,总结也很用心~一起加油呀
Le vent se lève…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Posted: 2019-01-16 19:40 | 10 楼
李兴珒
级别: 新手上路


精华: 0
发帖: 4
威望: 4 点
金钱: 40 RMB
注册时间:2019-01-11
最后登录:2019-01-18

 

一起努力,共同进步鸭
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Posted: 2019-01-17 23:55 | 11 楼
奕晓孤城
级别: 侠客


精华: 0
发帖: 43
威望: 43 点
金钱: 430 RMB
注册时间:2017-02-19
最后登录:2020-09-05

 

整理的很好了!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成长,下个月继续加油!!
Posted: 2019-01-24 10:50 | 12 楼
薛信xx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36
威望: 136 点
金钱: 1360 RMB
注册时间:2018-10-10
最后登录:2019-08-06

 

志逵的读书状态非常好,思考非常深入,总结也非常好,一起加油!
Posted: 2019-01-27 10:22 | 13 楼
何志逵1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6
威望: 16 点
金钱: 16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0-06-24

 回 13楼(薛信xx) 的帖子

一起加油!
Posted: 2019-04-13 21:07 | 14 楼
贾桐
级别: 圣骑士


精华: 0
发帖: 175
威望: 175 点
金钱: 1750 RMB
注册时间:2018-01-12
最后登录:2020-11-12

 

对资本论的总结相当细致啦~劲头很足呀!一起加油吧!
我是小猴,我在阳光阳刚的成长中…☀
Posted: 2019-05-12 21:54 | 15 楼
何志逵1
级别: dsgsdag


精华: 0
发帖: 16
威望: 16 点
金钱: 160 RMB
注册时间:2018-10-09
最后登录:2020-06-24

 

顶一下。。。之前发了都忘记置顶了
Posted: 2019-10-31 00:04 | 16 楼
yangwang
级别: 骑士


精华: 0
发帖: 101
威望: 101 点
金钱: 1010 RMB
注册时间:2017-12-10
最后登录:2019-11-01

 

哇,内容真是丰富,笔记和总结做得很棒啊!继续加油!
要稍微注意一下发帖格式哈,版面清晰看起来更舒服。
Posted: 2019-11-01 10:43 | 17 楼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中心研究生读书报告

Total 0.458155(s) query 4, Time now is:12-26 18:04,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