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主题: 张雪霖:蓦然回首,调研竟是如此滋味! 打印 | 加为IE收藏 | 复制链接 | 收藏主题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陈文琼
级别: 管理员


精华: 0
发帖: 304
威望: 304 点
金钱: 3040 RMB
注册时间:2010-02-28
最后登录:2016-03-26

 张雪霖:蓦然回首,调研竟是如此滋味!




    整整20天的农村调研结束了,但带给自己的冲击、思考和感动依旧在心中流淌。整个调研期间,节奏很快,来不及细细品味,现在静静闭上眼,那20多天的点点滴滴犹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放映,七点在南大门集合,拿着无座的车票在武昌火车站挤得“头破血流”终于挤入车厢,第一天和其他三组在雨中的分开,第一个访谈,第一次大组讨论被贺老师不留情面的批评……一晃20多天过去了,对于既无理论又毫无经验、第一次参加调研的我来说,20天很长,20天也很短,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更多的是甜。可是那段记忆永远刻在了心里,每每想到都会莫名的感动良久,不管是酸也好,苦也好,辣也罢,咸也罢,我相信最终都将会化作自己成长的甘泉。

    【送上惊喜  留下动力】

    记得当时四个小组坐车来到××镇敬老院,看着敬老院的设施,感觉比自己预料的要好,心想住在这挺不错的,没想到前面三个小组留下,我们第四小组独自前去平桥区陆庙村,当时还在下着雨,我们七个人荒凉的离开敬老院,大家都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有一点落寞,但很快不知是谁鼓舞士气说道:“不要紧,说不定咱们的条件比他们的还要好呢。”这句话给大家带来很多希望和想象,气氛不那么凝重,顿时活跃起来。
    到达××区××村办公楼后,一行七人下了车这是新建的办公楼,很现代。几位区领导非常热情的招待我们,安排我们住在区办公楼里,即刻给我们每个人买了一张床、一顶蚊帐、一个枕头、一张竹席、一个脸盆和一台风扇,他们的热情周到让我们很意外和感动,住宿条件并不比另外三组的差,晚上讨论还可以用他们的会议室,在他们区食堂吃饭,饭菜也很可口,第一天刚到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惊喜,这么好的条件我们若不做出来点成果的话,自己都过意不去。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大组讨论的开始,在和其他三个组调查的村进行比较,渐渐发现我们调研的村是一个非常独特的村,因2003年,××书记(女)上任,××村从“三五一高”(无一根标准化的电线杆,无一部成功的电话,无一条像样的土路,村里债台高筑)到建成河南省示范村,市委书记王铁任名誉村长,贺国强、周永康等中央领导人都来走访过。别的村组处于瘫痪状态,组长无人愿意担任,而××村村两委处于主导地位,就连组长很多人都争着来当,村、组、族、黑社会、积极分子等各种力量都被激活,在村庄中流动。土地流转规模大,小城镇建设发展快,征地卖地现象多等等,这些都是这个村庄的特殊之处,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可以研究和思考的信息,让其他三个组羡慕不已,这恐怕将是最大的惊喜了,有这么好的优势,不好好利用,好好研究的话,那可真是白白浪费资源。
    此外,对于家在安徽亳州的我来说,从小生长的环境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连个小土丘都没有,如若有凸出来的部分那肯定就是坟堆。因亳州在安徽的最北部,淮河以北,属于典型的北方,农作物只种小麦,水稻无法生长,从未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过水稻。而××村地形属于丘陵,来到这后才真正领略到起伏的山路(虽然在山中长大的人眼中,这点起伏不算啥,但在我眼中还是很新鲜的),第一次看到千亩的茶园(偶还在茶中留了个影),第一次看到现实版的水稻(有的水稻已经抽穗了),第一次看到那么肥硕的黑黑的水牛(我家乡的是黄牛,非水牛),第一次看到家养的鸳鸯(刚看到时觉得像变异的鸭子,听农户说那是鸳鸯时,不免有点诧异),第一次……很多事物对于自己来说都是新奇的,虽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之前从未亲眼见过,这次能够亲眼真实的感受,真是异常的兴奋,这也是××村给自己带来的一个很大的惊喜。因此,这一切让自己更加想去了解眼前这个新奇的村庄,也很迫切的想读懂这个陌生的村庄。
    在这20天的调研中,××村的很多人给了自己很大的惊喜和感动,××书记泼辣的性格、强于男人的胆识、魄力、心胸和领导力,为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访谈时的真诚和实在让我们刮目相看,一位女支书能够做到这样真的非常不容易。一位被访谈者冯大爷,对村里发生的很多事情,连具体的时间都记得一清二楚,又非常热情招待我们,着实让自己感动,最后我们回访的那天,中午一定要留我们吃饭,吃着正宗的地锅饭、锅巴和从自家塘里打捞的新鲜的鱼,陪大爷喝几口酒,趁酒意浓时,林师兄就和其聊一些敏感的问题和人,大爷从一开始就很喜欢我们,也很信任我们,所以把很多别人部员告诉我们的话都告诉我们了,还强调让我们回去好好写论文发表,村希望村里的问题能够得到关注和改善。一家住在区办公楼对面开小卖铺,有三个女儿,第二个女儿,五六岁的样子,名字叫星星,可能是我去她家买过零食吃,不知道从哪天起,只要一看到我,就大老远的喊我姐姐,第一开始我还以为她喊别人,渐渐才知道喊自己,后来她每次喊我都应,也会过去给她玩会,有时抱抱她,她喊的更勤快了,喊的我都不好意思了(旁边都是人),临走的时候还特意给小妹妹道别,现在耳畔还会不时响起“姐姐、姐姐”。在村庄中有太多太多让自己感动的人和事,无法一一列举,只有放在心中,支撑着自己做好这次调研,积极思考村庄。
    此外,这20天的调研中,天气也很配合,只有最后的三四天气温比较高,前面的日子阴雨连连,一点都不热,连风扇都不用,晚上睡觉还要盖个小被子,这么惬意的天气,也给我们下去调研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也算是一个惊喜。

    【克服焦虑  超越瓶颈】

    7月9号下午期末考试刚考完,晚上因有事情到凌晨3点才入睡,一个星期的拉锯战刚结束,而10号早上6点就起床赶赴火车站,站了一个上午,拥挤的连打盹的功夫都没有。到达目的地后,忙着安排住处,收拾行李,为接下来的调研做充足的准备,第二天就正式投入工作。刚到的第一天晚上小组内部开“动员会”时,到最后自己都快扛不住了,实在是太困了,疲惫至极。
    第二天正式工作,早上七点起床,七点半吃饭,八点半左右访谈,十二点上午访谈结束。下午三点至六点继续访谈,晚上从七点四十到十一点半是小组讨论的时间,后来觉得晚上讨论的时间太晚了,影响睡眠,就提议组长尽量把讨论时间控制在十一点。一个上午、一个下午和一个晚上,工作强度基本上都在三个小时以上,更关键的是都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边访谈边做笔记,大脑还要告诉运转,遇到挤牙膏式的访谈人物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那漫长时间怎一个难捱了得?隔三天我们小组就要到敬老院那边和另外三组会合进行大组讨论,基本上每天都是这样,对于第一次调研的我来说,这个工作强度确实蛮大,有点超乎自己的想象,虽然大师兄和二师兄说和他们之前的调研相比这次还算轻的。
    第一次访谈对象是陆庙××村的王主任(治安主任),比较健谈,担任干部多年,对村庄里的很多事情都较熟悉,也比较乐意配合,所以就对其访谈了一天(一个上午+一个下午)。来之前对调研内容和方法一无所知,也没有阅读过有关书籍,完全是门外汉,记笔记也不知道怎么记,就先跟着自己个人的经验走。晚上小组讨论每个人讲自己感触最深的话题,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就简单讲了自己的敏感点,讲的时候自我感觉还不错,想不到却被师兄批评了一顿,确切的来说是给自己的建议。原来我受法学应然的思维影响太深,讲的都不是村庄内部的想象及其原因,而都是超脱了这个村庄,应然范畴的东西,太虚了。这给自己很大的冲击,引导着自己不断去思考什么是农村调研。接下来第一次大组讨论的时候,我的发言又犯了类似的错误,被贺老师毫不留情的批评,虽然自己脸皮挺厚的,但当时脸还是无法控制的红的滚烫。
    刚调研的头几天进入了自己的第一个波谷期,也是第一个集中焦虑期。一方面是因为身体的疲惫,正如上面说的那样,未来调研之前就已经很疲惫了,没有经过任何修整就来调研,而整个调研工作强度又很大,大脑每天都告诉运转,不停地在思考,却没有一点私人空间,有一点时间也就立马去睡去休息啦;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疲惫,自己顽固的法学思维和这次调研是格格不入的,一下完全抹掉也是不现实的,两次挨批主要都是源于此,加上自己连最基本的社会学常识和农村有关的最基本的概念都不知道,比如三提五统、十四不准、代际剥削、家庭结构、父子轴、夫妻轴等等,晚上张师兄和林师兄争得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我们余下的几个人都听不懂,别说插话了。此外,贺老师一直强调的“问题意识”到底为何物?我们探讨的很多话题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调研又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困扰着自己,百思不得其解,这也让自己很焦虑,内心里也隐隐有一种失落感,这几天可谓是自己的第一个波谷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息规律起来,加上也开始适应了这种工作方式,身体的疲惫渐渐消除,整个人变得轻松起来;此外,每天调研都有很多新的收获,张师兄和林师兄又给予我们很好的指导,不懂的随时可以问他们,不管是多么菜鸟的问题他们都会很认真的详细给你解释,着实让自己感动。有一天晚上小组讨论完当天的问题,留点时间开一次“自我批评和心理会”,每个人说说自己这几天调研的感受,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心理有什么疙瘩,不好的状态表现,对他人、讨论、调研有什么建议等等,大家敞开心扉的畅所欲言,心理的疙瘩都解开了,整个队的精神面貌更加晴朗和高涨了。就这样自己克服了第一个焦虑期,超越了第一个波谷期。
    第二个波谷期的到来也就是大家所谓的瓶颈期,调查进行了三分之二,很多话题都已经问过,再问的话也就是重复。处于瓶颈期的我们,偏偏又遇到访谈对象不配合,明明约好却被放鸽子,整个上午就给废了,连着两天都没有什么新的重大收获了,晚上讨论也没啥内容可以探讨,失去了之前的激情和火花四溅的情景。自己试图但又拎不清村庄的轮廓,无法像师兄师姐们那样站在一个高度上去分析调查来的N中现象及之间的关联,自己努力想用双眼看清,但总是那么模糊,这让自己很苦恼,也很焦虑。此外,看到农村里很多老人的处境,听到农户倾诉的悲愤和不满,自己很容易受情绪的感染, 就会有一种声音在内心里问自己,做这些调研到底有什么用呢?能够解决农村的困境和减轻农民的负担吗?城镇化建设若不是农村和农民的出路,那么农村到底该往何处去?以上总总原因,导致自己也深陷瓶颈期,军心有所动摇,士气很低落。
    比较敏感、细腻、周到、善于捕捉情绪的林师兄,及时观察到大家的反应,建议张师兄(组长、大师兄)在晚上讨论后留时间开“鼓舞会”,像第一次开“心理会”一样,让我们每个人说自己的感受,或者自己的困惑,我把自己的心情及困惑说出来后,两位师兄的分析,让自己豁然开朗。很多疑惑和不解渐渐都想通了,虽然现在处于瓶颈期,但也是最关键的时候,如果再多坚持积极思考积极访谈,可能就能爬到峰顶,若这个时候磨洋工、打退堂鼓,那只能处于半山腰,永远无法看到山顶的靓丽风景。因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积累的限制,现在还无法站在一个高度看待村中的种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是很正常的。现在一次具体的调研可能无法解决这个村庄具体的事情,无法立竿见影的帮助村民,但是如果把眼光放的长远些,坚持平时读经典著作,坚持做经验研究,自己不断进步,整个团队的影响力在提升,我相信终究会对我国农村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此刻要做的就是把悲悯放在心中,富有热忱的做好这次调研,超越瓶颈,力争突破。
    调整好心态后,接下来余下为数不多的几天调研,居然每天又都有新的发现,和前些天调研的材料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也有颠覆,也有全新的突破,那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措手不及,开始感慨时间太不够了,若是再多几天就好了。从中可以看出人的意识发挥了多么大的作用,当你处于消极情绪的时候,你往往想的也都是消极的,行动也是消极的,那么结果自然也是预料之中的消极。而当你处于积极情绪的时候,同样是处于困境,但你的思想是积极地,在不断想着怎么摆脱困境,想的是怎么解决困难,那么行动也就是积极地,就会意外的发现真的就跳出了困境,走出了瓶颈。
    【冲击观念  陷入沉思】
    整个调研过程对自己最大的冲击就是对固有观念的猛烈冲击,总的来说就让自己重新认识中国的法学,重新思考法学,重新思考之前的很多问题。因我是法学院本科大三的学生,接受了三年系统的法学教育,应然的思维方式深入吾心,正如贺老师所说:“法学是一门很顽固的学科。”初听的时候总是有点不解,也有点小小的不爽(正如李培根在演讲中所说“母校就是自己一天骂八遍,但也不允许别人骂一句的地方”,同理),随着调研的深入,自己也开始领悟了其中的涵义,发现法学思维在自己身上表现的也很顽固。也正因为此,第一次小组讨论和第一次大组讨论自己都被批评,正是因为被批评,才引起自己的足够重视,认真的去思考自己到底在哪个环节不合拍,经验调查研究的方法、法学和经验调查研究之间的区别以及应该如何调整自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举个深刻的例子来说,在整个调研中,最能牵动神经的莫过于黑社会露出尾巴,接着紧追黑灰势力的来龙去脉,黑灰势力和政府、基层组织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黑灰势力介入产生的影响。通过这次亲自调研才认识到黑灰势力介入程度之深之广,后果之严重。联想到前不久重庆打黑,各种媒体和网络都吵得沸沸扬扬,尤其是法学界争论很尖锐,大多数都是声讨重庆打黑程序不合法,律师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打黑在全国有扩大化趋势等等。当然纯粹从法学角度,这些也是无可厚非的,这些声讨并没有错,但是再仔细回想这些声讨背后的支撑不都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法律理论嘛,若在不了解中国实际现状的前提下只是在理论上进行空洞的争论和声讨,无助于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事实是什么,症结在哪里,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只会掩盖了事实,混淆视听,轻视问题的严重性,使很多人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点点感触和思考,是对是错,由于现在个人知识层次和经验积累的限制,无法做出系统的批判和全局的认识,只能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引导自己去深思。但有一点肯定的是以这个问题为切入点,自己在接下来的路上会好好思考:法与情 / 理之间是什么关系?西方的法能够真正走进中国走进农村吗?中国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法?中国要转型具体要转到什么方向?
    或许这些都是很虚的,不是我们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也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完成的,但我们有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这件事,因为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所以不孤单。每每想到这,都觉得很幸福也很幸运,能够有幸成为这个团队的一员,做能实现自己价值的事情,在接下来的道路上,我将会带着这些问题上路,一路思索,一路记录,一路成长。
    【感悟团队  珍惜友情】
    在平桥区调研的共有28个人,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七个人,我是第四组,成员有张世勇(大哥)、林辉煌(二哥)、侯耀文(三哥)、李元珍(大姐)、桂小溪(二姐)、楮明浩(小弟)和张雪霖(Me),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又分为两个小组,林辉煌、楮明浩和我是一组,余下的四个是一组。一日三餐、晚饭后的散步以及晚上的讨论,都是七个人同行,大家都富有幽默细胞,爱搞笑,只要在一起总是有那么多欢乐,所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刚开始我们还都称大师兄、二师兄、大师姐等,后来不知道为啥突然就直接改口大哥、二哥、大姐了。大哥是典型的陕西大汉,大条、阳光、阳刚、憨厚,很有大腕的范儿,常常能高屋建瓴,但很多动作憨厚的可爱;二哥身上具有南方男生特有的温柔、细腻、体贴,总是第一时间敏锐地察觉我们的心理和精神面貌变化,并及时和我们沟通,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和关怀;三哥笑容灿烂、具有童心、爱玩爱逗小孩子,跟我是冤家,所以我死都不愿喊其三哥,除非他帮我干活或给我买东西吃;大姐真不愧是贤妻良母,温柔贤淑,善解人意,经常拖地烧水,晚上总是让我们先洗澡,自己最后洗,值得自己好好学习;二姐温柔、苗条、活泼、看上去年轻,所以最先没有叫起师姐,直接喊其小溪,以后也就小溪的叫下去了,酷爱吃零食,总是第一个吃完饭,然后看着我们吃,说很喜欢看着我们吃饭的样子;小弟真是傻的可爱,整天一副睡眼惺忪的样子,笨笨的,是我们的开心果,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但小弟又超级认真,非常认真的做笔记,不懂的就问。
    还清晰的记得两次处于波谷期,开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上,每个人都真诚地敞开心扉进行自我批评、说出自己的困惑以及提出对他人的建议,共同面对当时遇到的问题,解开每个人的心结,重塑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感受的是一个“真”,彼此都那么真诚,而不是虚假。即使是被狠狠的批评,也能理解,也会感恩,因为他们是真诚地指出自己的错误,这才是值得交往的朋友。
    还清晰的记得吃饭时的谈笑风生,偶尔等待饭菜时的“五打一”,晚饭后大家一起散步,健身广场上留下我们的串串笑声和阵阵脚步;20天唯一一个可以休息的上午,大家兴致勃勃的一起乘车到洋河镇上赶集,采购零食和西瓜解解馋;调研之余,我们常常会谈心,谈感情、谈生活、谈理想、谈未来;大家未调研之前可能彼此都不认识,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院系,甚至不同的学校,但却一直那么合拍,有一种自来熟的感觉, 感受到的是一个“纯”,这段友谊是那么纯洁,可能就是因为那么纯,彼此都不设防,所以才会那么其乐融融,那么合拍。
    还清晰的记得每次大组讨论的时候,我们小组总是坐在无人指挥的前提下很自觉地坐在一张桌子上,七个人都坐得下,而其他组都是分散着坐的,坐三四个人都坐不下了,惹得贺老师问:“为啥你们那桌可以坐下那么多人?”会上大家只要一对眼,就知道对方表达啥意思,真是有高度的默契。还有一次贺老师拿两盒信阳毛尖,给我们这一组一盒,另外一盒在会上喝,别组的一位师兄过来拿我们的茶叶倒,我们小组齐声说:“这是我们的茶叶!”大组讨论的时候,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小组也是坐在一起吃饭,有一次我和小溪去盛饭,另外组的师兄让我们坐,我们一看组员都在原地吃饭,我俩居然自然的发出:“咱赶紧归队去。”还有很多很多例子,感受到的是一个“齐”,小组内是那么齐心,已经有了所谓的默契,能齐心也是需要每一个组员的参与和努力,因为大家志同道合,有着共同的追求,认真的领会团队的精神,不能因为自己影响整个团队。我相信其他各小组也都一起奋战了20天,也会形成很深的感情和默契,只是可能和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以上感悟的是小组这个小的团队,而在大组讨论中,即一个更大的团队,更多的收获是思想和智慧的碰撞,用心倾听别的小组成员的发言,可以给自己提供很多灵感,很多自己小组没有想到的主题别的小组想到了,若是觉得比较有价值,就可以在接下来的访谈中深挖。每当感到没有重大突破口的时候,都很希望大组讨论快点到来,从讨论中汲取智慧之水。当然一到大组讨论,也很紧张,因为贺老师在那,如果表现不好,很可能被批评,当着众人的面挨批的滋味毕竟是不好受的。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有贺老师在,不敢不好好调研,好好总结,积极地思考,收获就会很多。
    【后记】
    去调研之前,自己就好比是一个空麻袋,调研之后,自己就变成了装满各种果实的满麻袋,20天的日子倏忽而过,虽然不是一帆风顺,跳出个别拦路虎,但是充实而快乐,战胜拦路虎的高兴更是难以言表。不管大家相处时是“真”、是“纯”、还是“齐”,回忆起来都是“甜”。来之前自己也会问师兄:“农村调研主要是调查研究什么呢?”答曰:“开放式的调查,没有明确的主题限制,啥都调查。”等调研之后,回到学校,身边的同学问:“你们去调研什么呢?”我发现自己也只能笑答:“开放式的调查,啥都研究。”或许只有真正去参加过调查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真谛。
                                                             
                                                                                                                                  张  雪  霖
                                                                                                                            2010年8月11日
唯独敬佩那些脚踏实地的人!
Posted: 2012-09-20 21:11 | [楼 主]
帖子浏览记录 版块浏览记录
三农中国读书论坛 » 2010年调查趣事

Total 0.144222(s) query 3, Time now is:11-23 02:59, Gzip disabled
Powered by PHPWind v6.0 Certificate Code © 2003-07 PHPWind.com Corp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