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独立学者吴稼祥在由深圳东西南北基金举办的第十三次中日友好交流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中日新常态》的演讲。
(原文标题:吴稼祥谈中日新常态)
12月21日,独立学者吴稼祥在由深圳东西南北基金举办的第十三次中日友好交流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中日新常态》的演讲。讲座一共讲了个方面,包括分别是:中日之间的历史纠结应该结束、相互需要必定取代相互敌视、日本对中国的需要更多、日本的军国主义不能复活和中日合作前景光明。整个讲座中,吴先生融汇古今中外,基本观点是战争不再是世界主题,发展中崛起的中国和后现代衰落的日本不再是敌人,国家联合体是当前世界竞争的主要形式,中日及东亚联合符合各国利益。反对过度解读近期中国的国家公祭和安倍带领自民党取得的选举胜利,主张中日应该尊重各自的追求和表述。讲座以中日问题为主线,同时也对中朝和中韩关系,中亚局势及中国政治制度转型等问题都阐发了独到见解,理据充分。经作者授权,凤凰大学问精编讲座,全文刊发推荐。
以下是演讲全文:
现在我要说一下今天晚上讲这个课题的主要论点,我的关键的看法或者说今天晚上要给大家传达的一个信息或者一个核心的观念是,中国要有心理准备,接受日本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包括日本未来可能的修宪,因为这是日本国民的正常诉求,别的国家不可以干预的。第二,从日本方面说,要有心理准备接受中国要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的强国,因为这是惯性的驱使,也是别人无法阻挡的。
中国应对改革开放初日本的支持表示感恩
中国在历史上和日本一开始是师生关系,中国人或者华夏民族是日本的老师。这个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在唐代达到了第一个高峰,那个时候日本遣唐使到中国来学习,中国当时的国家魅力也是非常强大的,对周边国家的辐射,应该也是让世界公认,并且是受欢迎的。因为中国没有任何侵略别的国家的意图。所以说最早中日之间的关系是以师生关系开始的。
这段历史应该持续了数百年,一直到宋代。到了宋代,中国应该说在日本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比如说现在的京都吧,他的都城,就是按照北宋的都城--洛阳建制的。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京都是保留中国历史上文化因素最多的一座都城,而且确实是有这种大宋风范吧。后来到了南宋之后,历史上都认为中国在南宋之后也就没有中国了。宋朝后到了元朝的统治,再到明朝的衰弱,一直到清朝的所谓异族统治;中华文化在对日本的影响也就慢慢地衰弱了。
到了明朝,也就是日本的德川家康时代,丰臣秀吉时代吧。他们认为日本已经强大到可以向明朝进攻的这个程度了。所以经过朝鲜跟中国打了一仗,最终虽然没有进攻、占领明朝,被朝鲜的一个著名的将军李舜臣在海上击败了,但是从此日本已慢慢地失去了对中国的敬意。或者说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和谐、融洽了。
到了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接受了西方的文明,慢慢有一种学生超过老师的感觉,事实上中国明朝在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正是衰弱得最快的时代。所以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越来越瞧不起中国,因为认为她自己可以作为东方的领袖。
应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日本确实代表了西方的文化和西方的技术。或者说事实上日本就是以中国现代化的老师的身份出现的,而且在技术上、资金上面,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如果没有日本的无息贷款,没有日本企业的早期的投资,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难以像现在这样顺利的。这件事情上,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感恩的民族,如果我们不记得甚至忘记是不可以的。
但是随着中国的强大和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的实力也越来越强大。据2013年的统计,中国的GDP已经接近日本的两倍,而且日本在各项的技术指标上,包括生产能力,事实上与世界的各个发达国家相比,曾经的优势都已经丧失。美国学者傅高义曾经写过《日本第一》,这本书当时震憾了全世界。美国人也感到了危机。但是今天看来,日本人再也没有了作为世界第一的心态。各种事情影响了日本的政治家以及日本敏感的心态,感到了一种焦虑,这种心情我们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过去的这些年来在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平均8%左右甚至以上的速度增加的时候,日本的经济一直在徘徊,甚至有了“失去的十年”的说法。于是日本的政治家像走马灯一样的,今年上一个,明年又上一个。然后经常不到一年就下去了。
这就会导致他的国民的焦虑,而且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
日本人对自己国民的道歉意识很强,不向其他民族道歉是怕导致民族自卑
历史上中国曾经做过日本的老师,日本曾经是中国的学生。在政治的文明程度上,中国曾经以华夏和天朝自居,而把日本称为夷狄、倭寇。这种事情在日本在近代以来呢,就有一种报复的心态。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失败,日本就没有再把中国放在了眼里。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在名义上是战胜的。但是这种冤仇从来也没有解除。日本这种岛国根深蒂固的、与生俱来的自卑心理,不像德国拥有敢于道歉的胸怀。因为德国国土面积大、制造业发达、与西方文化共融等因素使得德国有道歉的自信,再加上德国有新教、基督教的宗教背景,认为道歉、忏悔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日本对于自己国民的道歉意识很强,一个小小的错误就有可能剖腹自杀,引咎辞职,但作为国民心态,不敢向其他民族道歉,是害怕导致民族的自卑,丧失民族生存的基础,所以一直不敢承认错误。中日之间的仇恨加深,从之前的师生关系演变为像夫妻一样的争执,甚至拔刀相向,到当代的谁也不服谁,这种心态是影响两国发展的最大负面因素。
现实的政治和经济需要会让一些国家超越历史的恩怨
我今天所讲的中日新常态,就是要解除这种心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现实是经济的需要大于其他方面的需要,未来中日之间的相互需要必定取代相互敌视。欧盟就是这样的例子。
一战与二战主要都是法国和德国之间的作战,这样的两个国家,按照中国或日本的标准,应该永远都是敌仇,但现在我们看到,在欧盟体系中法国与德国成为核心国。这与德国敢于承认错误有一定的关联,但法国与德国抛开过去的战争仇恨,携手建立欧盟经济体最重要还是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相关。二战后所有的欧洲国家沦为二等国家,以前的世界霸主英国的殖民体系已经分崩离析,法德也纷纷丧失海外的殖民地,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与美国或俄国抗衡,经济之间的竞争逼迫他们必须联合起来才能与美国抗衡。
现在有些人认为欧盟的联合主要是与俄国抗衡,但我的理解是,欧盟首先抗衡的是美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收入等方面,欧洲最大的对手是美国,而不是仅仅在意识形态上对抗俄国。诚然,欧盟也确实在内心对俄国充满恐惧,所以通过欧盟的方式,联合西方国家与俄国对抗。
中国作为正在兴起的国家,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使欧盟感到威胁,欧盟作为整体与中国进行加入WTO、反倾销和对中国某些企业制裁的谈判,其力量比单独的欧洲国家强大的多。这就是为什么欧洲国家会忘记彼此间的仇恨,包括波兰和德国、法国与德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间的仇恨。任何一个国家现实的政治和经济需要一定会超越历史的恩怨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例如北约和华约在二战后曾几十年相互敌视,但东德和西德的统一,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国家统统加入欧盟,包括最近乌克兰的局势。
大部分的乌克兰居民都希望加入欧盟,除去加入欧盟构成强大的政治体与别国谈判的优势外,也包含着乌克兰对俄罗斯重振沙俄文化的恐惧。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联解体为15个国家,普京上台后从来没有放弃过重新将这15个国家联合为一个帝国的企图,事实上,无论是乌克兰还是波罗的海国家对俄国的雄心是有戒心的。这就是为什么乌克兰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坚决的态度以及义不容辞的步伐迈向西方,这也是为了他自身的安全。
中亚五国马上加入欧盟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是他们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由于想要在中国的保护下或者在中国“新丝绸之路”的带领下找到抵抗俄国的帝国雄心。我们在历史上可以看到无论有多大的冤仇,多深的民族仇恨或者多么深厚的情感都不可能超越当下的政治经济利益。这样的案例在中国和朝鲜半岛表现的很清楚。比如中国以前把韩国看成美帝国的走狗,而把北朝鲜看成是与中国形成的战斗友谊,兄弟般的情谊。
但是大家现在可以看到,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决策人不仅亲自访问过韩国,韩国领导人也多次访问过中国,而至今为止中国最高领导人没有去过朝鲜,朝鲜最高领导人也没有来过中国。并不是我们两个民族有什么问题,这只是说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经济格局和价值取向下,他们的现实利益对对方采取不同的外交姿态,这都是因为现实的经济需要,和现实价值观带来的一种选择。
很多国家民族都发生过战争,还有很多国家在历史上亲如一家,那么发生过战争的国家成为一个国家,曾经亲如一家的国家变成对立的国家,这样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因此不是历史决定现在,而是现实需要决定对历史的认知。
我认为中日两国都有这样共同的需要,忘掉过去面向未来。当然忘掉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但是“记录过去”在我看来是更加一个愚蠢的选择。因此忘掉过去面向未来是一个更加明智的选择。
不能过分解读国家公祭南京受难者
前不久发生的两件事,一是中国进行国家公祭,纪念战争中的受难者--被屠杀的南京市民,二是众议院选举中,安倍带领的自民党在选举中取得前所未有的胜利。这两件事不能做过分的解读。
首先我认为进行这类公祭是必须的。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在战争中死难的同胞,而且在日本纪念自己的战争罪犯时我们纪念我们的死难同胞绝对是无可厚非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此要求日本必须要接受,这就需要民族之间的互相理解。
但是日本自民党的选举胜利我们也不能理解为对中国的对抗措施。因为我认为日本人民不具备被动员的民族意识,只能说日本人民有一种双重焦虑,一方面是由于日本社会的经济衰弱、老化、发展停滞;另一方面是由于日本民众确实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是个完整国家,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如果连自卫的先放权利都没有的话,我确实认为中国老百姓也会选择一个能够率领自己中国,主权完整的一个国家,也是无可厚非。
无论中国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还是日本自民党选举大胜,都是两国人民做出了最符合国情的选择,中日两国都不应该对对方的选择指手画脚。我看到公祭现场也有日本媒体在场,并做了非常平和的报道,同时我也非常欣喜地发现中国政党、媒体、民众都非常平和的心态接受了。前不久日本政治家来中国访问时,还解释了中日两国的关系的缓和和一些变化,我们要相信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日本人民都有足够的理性来处理中日的问题。而且我发现在十八大之后中国领导人已经更加清晰、理性的看待这些问题,比如钓鱼岛事件上两国都没有做出使事件激化的行为,这就是一个非常理性的表达。而且这对中日关系下一步的和解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基础。中日之间的相互需要一定会取代相互敌视,这也是人类的历史经验。
日本需要中国比中国需要日本更多
中日之间相互需要的强烈程度是不一样的,日本对中国的需要强度远远大于中国对日本的需要。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认为日本现在在汽车制造业、IT业、家电业、造船业、港口制造业、轻工业、饰品业,金融业,所有这些方面都不能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代表了。比如说IT业里领先她的有美国;制造业里韩国、以及中国的华为都已经迎头赶上;全球家电业中国占有率50%~60%;造船业也被韩国超过了,中国也在慢慢超过韩国;其他的一些产业中我实在找不到一个无可取代日本的,包括照相机。
但是有一个产业,日本仍是无可代替的,那就是武器制造。比如二战初期,日本的航母制造,飞机制造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美国二战时期,《战争风云》的作家都认为日本的零式飞机是非常先进的,他是这么形容的:在空战中,民事飞机像镰刀一样在空中收割美国的舰载飞机。
日本可能有一种希望,恢复国家主权,修改宪法后,可以在武器制造业上与中国美国一争高下,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我认为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安倍经济学。安倍政府的这种期望必定会遇到美国和俄国的挑战,现在奥巴马政府不知道是否已经意识到安倍政府的真正意图,同时,日本也还会遇到众多的竞争对手,欧盟、美国、俄罗斯的武器出口,他本以为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和救生筏,但是我认为恰恰相反他可能会树立更多的敌人。
从这个阶段来说,日本对中国应该说是如果能够组成更大的共同体,地区一体化里,中日联合,进行国际经济政治博弈,可能还更大程度地符合日本的利益。
2005年我出了一本书,《果壳里的帝国:洲际国家时代的中国战略》,书中的核心观点是:已经进入了一种航空母舰编队的时代,主力战舰都有它的护卫舰和驱逐舰,美国有,墨西哥和加拿大以及中国都会有这样的主力舰队。日本现在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但是将来呢,二十年后会怎么呢?中国的GDP总量已经是日本的两倍,那么将来如果是4倍呢?所以日本处理好与中国的关系是意义重大的,这是宏观意义。
那现在从微观来看,中国完全不进口日本产品也可以生存,因为日本产品可以有其他国家的产品来替代,比如说欧盟、东南亚、美国、韩国等等。而且中国产品也可以完全不出口到日本,也可以只出口到以上提到的国家。那么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对于日本是有较大打击的。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出访韩国,说明韩国对中国的进出口受惠是很大的,中韩贸易总额远远高于中日之间。
我之所以这样说呢,就是说并不是说中国不需要日本,中国确实需要日本,也感谢日本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国的巨大的援助,技术和资金的支持。而且在这一点上中国人也从来不该忘恩负义的。当然中国也需要日本在生命科学,自然科学,环境治理,土地治理,水治理这些方面的技术,日本这些技术在世界上应该称得上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应该对日本的文化,对日本的环境,对日本某种意义上保留我们的汉唐文化,非常感恩和喜爱。
我前两天刚刚在上海遇到了一个刚刚访问过日本的师弟和一个师妹。
他们问我说:这么说是不是有点负罪感?
我问:什么意思?
他们说:虽然公开舆论认为中日之间应该是战争中的对手,而且历史冤仇也没有解决,但是到了日本之后,我不知道为什么就非常喜欢日本,对日本的文化,日本的制品由衷的喜爱,感觉找到了我们祖先中的那种久违的文化,和那种生活的亲切感。
我就跟他们说你们这种感觉我也有,这就是为什么过去这几年,我们全家好几次去日本访问,去日本旅游的原因。从生理上来说呢,血浓于水,虽然我们不能说跟随日本有多少血液上的关系,但是从文化传承上来说,不可能有任何一些政客或者说任何一个国际上的需要就可以割断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中国在后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向日本学习的地方还很多,中国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还在过程中,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对环境的破坏,雾霾、水资源的过度采伐和污染,种种问题。而且确实很多日本科学专家,环境专家对中国进行无偿的援助,帮助中国进行土壤治理,对农业现化化耕作上的帮助。
因为我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工作,我听到过很多日本的个人觉得有义务帮助中国进行土壤治理,有些人在西部一住就是十几年,经过他们指导种植的水稻,小麦呀产量更高,味道更好,土地肥力提高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向日本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尤其是在后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珍重农业,对老人的关爱这方面,日本比我们更早的步入老年社会,而我们现在正在奋斗的过程中,日本应该是当前世界上对老年人照顾非常好,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所以对马上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来说,对日本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无论怎么讲中日之间是相互需求,绝对是也应该是超过相互仇视的。国民之间不要被某些意识形态所煽动,某些个别人的教唆所束缚,要进行私下的指导,还是可以接受的,应该是共同之处大于分歧,共同的利益大于共同的伤害,这个基本的观点还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说日本军国主义会不会复活?
第四个问题、日本军国主义会不会复活?日本一旦摆脱了美国的保护修宪成功,右翼会不会把日本引导上一个重新武装的军国主义国家?我认为不能说这种担心一点道理都没有,因为日本的有些右翼是很疯狂的,不考虑现实世界的需要。但是我想说的是,当代世界已经不是军国主义时代了。
日本的军国主义的成长环境和整个社会的心理需求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方面是日本的实力达到了顶峰,另一方面中国实力确实非常衰弱,包括朝鲜半岛也很衰弱。还有就是西方列强对于弱肉强食。当时对世界殖民地的政策也是重要因素。从日本角度上来说,如果不能够自我保护,不能够把自己武装起来,先发制人,他担心的是被西方所征服。那个时代包括德国和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苏联的红色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连同军国主义都是当时的时代潮流,民主和自由已经归属在角落里,无人问津。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军国主义是当时的时代产物。另外岛国日本率先进入现代化,而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列强瓜分的灾难深渊的边缘呻吟和挣扎。
但当代不仅是日本,即使是美国,欧盟,俄罗斯也不敢轻易的觊觎中国。而且我还有一个论断,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国,能够在历史的聚光灯下,表现自己,展现自己成为明星的时代对于日本来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不可能再重新回到历史聚光灯下,成为侵略别的国家的一个轴心国家,因为不可能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忍受日本的战争行为。所以我认为无需担心日本的修宪就一定会导致日本的军国主义。
美国在日本进行的武器生产是为了拯救国家的经济,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她主要的竞争对手也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和俄国。所以,武器生产和修宪并不是日本重新军国主义化的信号,这是我的看法。因为当代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仍然是主流。大家看到了习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在两年来进行了大概16次对各世界各国访问,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的欢迎,真诚的热情欢迎,而且给他们都带去了经济发展的前途,“一路一带”的战略。比如说习总书记最早去的非洲,以及到了美洲,拉丁美洲,中东欧,以及中亚五国,东南亚国家,周边国家,包括蒙古和韩国,基本上都是向往和平,向往经济增长,甚至没有任何人提到日本的危险,这个始终都没有提到。所以说发展和和平,所有国家之间的相互需要和相互互动,让本国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是当代的一个主流意识。这是我讲的第四个问题。
中韩自贸区谈判会成为中日自贸区谈判的蓝本
这次APEC会议,朝鲜领导人没有来,但是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来了,习近平和安倍首相在北京进行了终止了两年的中日最高首脑会晤。会晤后双方之间相互较劲的调已经下降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海上丝绸之路部分对中日之间企业的拉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能说丝绸之路仅仅是跟韩国相关,与日本也是相关的。年底之前,可能中韩之间的自贸区谈判就要完成。一开始本来是中日韩三国的自贸区谈判。但由于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次日本没有加入谈判。一旦中韩的自贸区谈判成功,对今后中日之间的自贸区谈判是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中韩之间的自贸区谈判会成为中日之间的自贸区谈判的一个蓝本,一个成功的案例。中韩之间的有些条款甚至可以直接引用。现在,人民币刚刚在韩国实现了自由兑换。人民币在韩国的自由兑换和自由贸易到目前为止是相当成功的。
如果规则能更加健全的话,以后在日本甚至在美国的自由兑换,浮动汇率也是可以预期的。日本的资本市场更大,一旦中日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对中日之间的经济拉动作用会更大。这样两件工作做好了,中日之间的一体化进程会大大加快。
现在妨碍中日之间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障碍,我认为有两个:一个障碍是过去的战争责任问题。但这是一个比较软性的障碍。另一个障碍跟中国自身的问题有关。
毋庸讳言,现在,中国还不是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民主体制。从体制结构上来说,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有三十多个政治体。所以任何其他国家在与中国一体化的时候,都有可能会导致一个政治体和三十多个政治体之间的对抗。比如最近的香港问题,就是这个问题的一个写照。香港、澳门,按照一国两制,都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他们的自治权利、政治权利,、司法独立,文化上的自主权等都应该是受到宪法保护的。
但是过去十几年,或者说最近七八年,大陆对香港的某些政策还不太够。一直有两种力量在博弈,一是让大陆香港化,另一是让香港大陆化。由于这样一种博弈,也导致了前段时间香港的社会动荡。可喜的是,以一个代价相对来说比较小的方式解决了。
昨天习总书记到了澳门,宣告一国两制是伟大的制度,是要一直坚持下去的制度。但这还不够。如果中国将来能走向更加民主的体制,地区一体化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就会消除其他国家,特别是比较小的国家对中国的中央集权的恐惧,消除对中国想把其他国家更加中国化的恐惧。如果中国能在这条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的话,那么中日之间的和好和经济发展的前景,将会是非常光明的。
现在世界上有三个跨国的权力中心。①北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2013年的GDP是19.7万亿美元;②欧盟28国,2013年的GDP是大约17万多亿美元;③东亚三国加上地区,即中日韩加上港澳台,2013年的GDP是16万亿多万美元。世界三大经济体,现在基本上是处在一个分庭抗礼的状态。而且从动态上来看,但东亚经济超过欧盟,进而超过北美,也只是个时间问题。所以,如果东亚各国间的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话,可以更少的被其他经济体各个击破,更少的被其他经济体从中渔利。这样的话,东亚的权力超越西方,可能马上就要成为现实了。
“世界大战”多在国家联合体之间,东亚应联合推进和平和全球化
但是从历史上来看,任何世界权力转移,都有可能导致冲突,对抗,乃至战争。中国权力的崛起以及东亚权力的崛起,会不会也引发与西方的对抗进而导致战争?这是中日之间不能不考虑的问题。不要以为一旦发生这样的战争,日本就可以站在西方的立场。这是没有意义的。
比如我们来看历史上的第一次权力转移,希波战争。当时东方一百多个国家的联合体,对希腊发动战争,最后打了个平手;若干年之后,马其顿帝国崛起,统一希腊世界,远征波斯。战争的目标不只是波斯,而且也把整个中东,两河流域,埃及占领了,甚至打到了印度。这也代表整个西方世界战胜了东方之后,整个地球被希腊化世界的三大帝国所主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希腊化世界和西方世界之间也发生了权力对抗。然后就发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战争,西地中海和东地中海的战争。这次又是西方胜利告终。所以整个地中海世界就被西方文化所控制了;“第四次世界大战”就是十字军东征。历史上有记载的一共有十次东征,西方征服了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民族。从此人类历史就进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西方的工业革命,西方的宗教革命,西方的文化革命都开始成为这个地球上的主宰。
这个历史说明,世界大战从来就不是单独国家之间的战争,一定是国家联合体之间的战争。我认为在当代世界格局下,东亚国家之间的相互利益是大于相互冲突的。东亚国家联合起来,防止战争,在和平的环境下推行更加全面的全球化,我认为是符合中日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符合当今世界的潮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