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文章首页 >> 思想评论 >> 一家之言 >>
  • 朱维铮去世三周年|遗稿: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
  •  2015-03-09 19:10:10   作者:朱维铮   来源:澎湃新闻网   点击:0   评论:0
  •  【字号:
  • 编者按:2012310日,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经史学家朱维铮先生去世。3年来,在复旦大学和学术界,朱维铮先生的名字时常被提起,他的文章和著作依然被讨论和阅读,他的直言与愤怒还会被谈论。他还在那里。

    在朱先生逝世3周年之际,澎湃新闻经授权独家刊载朱先生遗作《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一文。

    从克罗齐的命题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被广泛引用,产生出我的讲题。

    据新黑格尔主义克罗齐的说法(《历史:它的理论和实践》,一九一七),我们只能以我们今天的心理想象过去,因而唯一的实在性是主观的,即我们对于所知道的过去曾经发生的具体事件的意见;历史不是一种科学,它与自然界不同,没有甚么可以确定的规律,每个人和每个时代对历史各有其不同的看法;事实虽然是历史的,但事实只有通过个人思想的熔炉予以熔化之后,才能成为历史,因而各人对历史事实的解释是纯主观的;因果关系不适用于这里,因为历史决不会重演,所以历史家决不能预测未来——克罗齐认为,历史行为和思想的循环流动是精神诸环节凝聚(而不是分解)的体现,精神即人类的意识是完全自然的、没有偏见的,因而历史成为全部精神环节的唯一仲裁原则。他拒绝决定论,欢迎自由的概念,特别赞赏密尔顿(《失乐园》作者)的话:在所有的自由中,首先给我求知和言论的自由。他晚年坚持这个原则,成为意大利反法西斯主义的象征。

    然而,在某些人看来,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便意味着历史是纯主观的,不存在事实和解释的区别,可以随心所欲地剪之裁之,颠之倒之,一切服从现在的需要,包括为极权和专制辩护。这就将克罗齐命题中的合理性削夺了,变成辩护论者。

    于是,倘问历史是甚么,便出现了区分历史的真实和真实的历史的问题。

    在我看来,历史既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主观的,是人们对于过去种种事实的描述和解释。前者即通常所说的历史,后者则是所谓历史学

    (一)

    由于近代中国不像同时代的欧洲,产生过种种色彩很不相同的历史哲学,或者说本世纪中国史学家在理论上所应用的原则和方法,无不直接间接来自产生于欧洲的种种学派,因此我们在讨论中国史学家的历史观念时,便不得不时时回溯那些原初见解

    中国有悠远的历史,中国人向来以善于保存历史记忆而著称于世。黑格尔便曾惊叹:中国的历史作家之层出不穷、世代不断,实在是世界上任何民族所不及的。用不着回溯甲骨文金文时代便有保存历史档案的意识,也用不着回溯我们的编年史的准确记录可以追及公元前九世纪,只要看一看伟大的司马迁以来,专门的历史著作数量之丰富,便可证明黑格尔所言非虚。

    奇怪的是直到百年前,中国的史学家没有正面提出过历史是甚么的问题。孔子便提出过良史的标准,但他指的是史官的个人品格。司马迁提出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他指的是史家的任务。刘知几在八世纪初写过《史通》,却是讨论历史编纂学的具体原则,而他的史才三长理论到十八世纪晚期被章学诚发展为四长,仍然着重在史家的心术。章学诚曾经强调六经皆史,否认唐宋以来的史部著作属于史学,却道是那都因为它们缺乏史意,即所谓孔子笔削《春秋》中所寓的那种微言大义。

    倘把缘由归咎于中国人不好哲学思维,或者归咎于封建专制,那都不合已知的事实。古典中国的哲学成就,如老庄思想,至今令西方人惊异。中世纪中国的学术氛围,特别是几段时期(汉晋之际、唐宋之际、明清之际),也远比中世纪欧洲宽松。只是到十八世纪,诗案史祸,才对学者文士们起了箝口作用。那末,中国有发达的历史编纂学传统,却缺乏发达的历史反思或者说历史哲学的传统,原因何在呢?至少与中国人关于史学的功能的见解攸关。但这是别一问题,容后再说。

    现在回到我们的问题,先说有没有真实的历史

    所谓真实的历史,涵义是指客观自在的人类社会史,包括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活动的历史。这些方面的真实存在,不仅为每个人的经验所证明,更为人们关于过去种种遗存的研究所证明。任何人面对考古学、人类学、文献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否认人类的过去确实客观存在,包括宣称过去的存在对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主观观念的克罗齐,也不能不承认那是关于曾经发生的事情的一个主观观念。他只能用历史不会重演的说法,将过去的客观实在性,化作现存的主观实在性。他强调各时代各个人对历史各有各的看法,其实是说现代人对于历史规律的断语都不可信,因为他相信文明是进步的,关于文明的编年史不过是记录人类为了避免野蛮状态而作本能性斗争的过程,自我体现的可能性将日益增加,因而衡量进步(自由的程度)的尺度也将改变。他的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的说法,其实仍然以默认具有真实的历史作为前提。绝对的主观唯心论,经常陷入绝对论的悖论,这只是例证。

    以往中国的史学家,所以不热心于讨论何谓历史的问题,而只热衷于讨论史学的功能和史家的品格问题,其实也是默认一个前提,即真历史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在于甚么是真历史

     

    (二)

    甚么是真历史,与历史是甚么,并非同一个问题。然而中国人往往混作同一问题。

    在近代中国,首先将二者混作一个问题的,是梁启超。我说首先,非指梁启超首先提出问题,而指梁启超首先将问题化作文字。那是一八九九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继在一九〇二年发表《新史学》中的见解。

    那时梁启超正热衷于进化论,更其是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因此,他觉察到历史教育具有可能的启蒙作用,却以为中国的著史的弊病,在于陈陈相因,只重政治史,不重视国民发达史所谓政治史,又实为纪一人一姓之势力圈,不足以为政治之真相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姓之谱牒(《中国史叙论》)。这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当然是非常激进的见解,当然使他呼喊的史学革命论引起广泛注意。以后的学者,如章太炎的学术史研究,王国维的史前史研究,乃至在胡适影响下的古史辨研究,其实都没有跳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窠臼。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中国介绍虽早,引起广泛注意却是五四以后。经过朱执信、胡汉民、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等的相继宣传,它在中国得到普及,但普及的却是其中的某些侧面,尤其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历史动力等理论。起初普及的是普列汉诺夫的人民群众论,接着是列宁的国家观,往后便是斯大林在《联共党史》中所谓经典的诠释,将历史唯物主义简单化为奴隶创造历史国家是专政工具之类议论。这对唯物史观,与其说是发展,不如说是损害。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原貌,即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所阐释的马克思的重大发现,即人类社会一个简单事实--人类必须首先解决吃喝住穿问题,才能从事政治、宗教、艺术及哲学诸活动,反而被中国人所忽略。由过去世代的事实所证明,这个简单事实,恰是古今中外历史所同具的真实的历史

    肯定人类都必须解决吃喝住穿问题才能顾及其他,并不意味着否定人类的精神活动。相反,正因为肯定人类必须首先解决吃喝住穿问题,而人类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解决吃喝住穿问题的形式很不相同,才显示人类的精神活动的丰富性与多元性。在这里,社会达尔文主义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深化出的弱肉强食原则(也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为谭嗣同、梁启超辈所强调的兼弱攻昧说法),又一次显示其片面性,因为人类社会不仅有竞争,更有互助,不仅有弱肉强食,更有强者依赖弱者才能生存,--在后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为文明社会的动力便提供了最新证明。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曾致力于论证文明社会是都市的特征,都不知都市化正依赖于农村人口的流动,可谓片面的例证。

    我不以为马克思已经发现了绝对真理,但我以为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给我们理解何谓真实的历史提供了钥匙。

    (三)

    于是我们可以进而讨论历史的真实问题。

    何谓历史的真实,属于人们关于历史是甚么问题的主观诠释。在这方面,克罗齐的说法,的确不无道理,因为诠释历史,的确存在见仁见智的问题。

    我们的生存环境,我们的解决吃喝住穿的方式,以及我们因这类方式所产生的文化背景,都使我们的观察角度,不但与前人有异,而且与今人有异。因此,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呈现的历史,犹如斯芬克斯之谜,是难解的。

    相传斯芬克斯由吞噬人的野兽化作供人凭吊的石像,是因为有人破解了它的谜底,即人类都经过幼年成年老年三阶段。这个谜底,其实就是人类都需经过的时间的历史。

    然而影响人类历史的并非只有时间,还有空间,更确切地说,是时空连续性。相同时间的空间差异,较诸相同空间的时间差异,所带来的社会历史形态的反差,久已为古往今来的事实所证明。以往的中外历史家,研究社会历史,仅仅强调时间呈现的序列,而不注意同时性中的不同时性即空间差异,在我看来是他们无法解释历史的真实的一大原因。

    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历史形态学大纲》,注意到人类社会历史的周期性发展,但他虽然注意到不同文明(所谓印度的、阿拉伯的、古典的即希腊罗马的和近代西方的四大文明)都有过的共同现象,即他所谓的文明的循环现象--反复地从童年转到老年,一个文明接着另一个文明前进到它注定的终点,而西方文明不过是相同循环现象的最后一次循环--他反对人所共知的时间序列即历史总是由古代、中世纪到近代的序列,却最终没有跳出时间是历史运动唯一形式的框架。

    著名的《历史研究》作者汤因比,否定斯宾格勒的结论。他依据前人的研究,讨论了世界史上二十一个文明的兴亡,结论说所以已知的文明,是否会死亡决定于它对自然和人的挑战的反应如何。我们知道,这种挑战与回应的公式,曾被费正清和他的学派用来解释中国在西方入侵面前何以滞后。然而这个公式,又把历史说成是精神因素决定的历史,彷佛人们只要对于挑战有正确的认识,因而给予正确的回应,历史便会改观。可惜,就中国近代历史而言,这个公式并不能说明,何以从清英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人的回应并不错,例如精神领域中所证明的那样,却未能使中国走出中世纪。

    我们似乎拜斯大林公式所赐,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曾自豪地宣称这意味着唯心历史观的破产,并在以后将这个观点发展到极致。然而文化大革命却证明破产的正是阶级斗争学说的斯大林形态。于是历史的真实在我们依然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那么,历史的真实是甚么,无从认识吗?认识的途径是有的。至少,撇开一切主观的框架,或者说模式,或者说成见,重新从我们的历史遗存中,如马克思所说的,从矛盾的陈述中清理出历史事实来,而后在真实的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或许有助于我们接近历史的真实。当然,这绝不是研究历史的捷径,要求撇开种种经世致用的观念,但却是我们发现真历史的唯一途径。

  • 责任编辑:lwh
  • 相关文章
  • 发表评论
  • 评分: 1 2 3 4 5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