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版图上,乡土和乡村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以鲁迅、沈从文为代表的中国作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对中国乡村面临的焦虑与困惑进行了书写,使乡土文学在新文学历史中拥有特殊地位,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乡土文学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新语境下,乡土文学如何讲述新的乡土故事和经验,成为当代作家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书写现代性视野中的乡土经验
在工业文明影响之下,传统的乡土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对照现代工业文明,中国作家开始以现代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重新审视中国乡村,乡土文学由此发轫。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丁帆长期从事乡土小说理论和中国乡土小说史研究。在他看来,乡土文学、乡土小说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冲突的产物,伴随着现代性的步伐而产生,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的整体观照、反衬下,“乡土”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意象被凸现出来。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除诗歌以外,就是乡土经验书写的诞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看来,在我国传统的文学理念和文本中,是没有“乡土文学”的,乡土经验书写的出现,是启蒙主义思想的一个产物,中国作家以西方近代思想知识的“他者”眼光来重新检视中国本土乡土经验、乡土生活秩序时,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土文学应运而生,乡土文学所书写的主要是一种“现代性视野中的乡土经验”。
乡土文学诞生后,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村书写方式。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温奉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形态之一,诞生之初呈现出不同的价值诉求和审美取向。鲁迅、许钦文、赵树理等人的作品充满了高度自觉,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文化启蒙色彩,奠定了中国乡土文学最初的审美基调,迄今,文化批判也一直是中国乡土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取向。而随着废名、沈从文的出现,中国乡土文学又呈现出另一种价值追求,构成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另一脉络,他们更多体现了乡土文学的诗意、温情和理想主义的一面。
对此,张清华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两个很重要的美学样态,两种经典的乡村书写方式。
“移民文学”成新时期生长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与中国乡村社会变迁有着密切联系的乡土文学创作也在这一时期面临着重要挑战。甚至有观点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文学将成为一种消失的文体。应如何审视新时期的乡土文学?
在丁帆看来,当下乡土文学呈现出“去乡村化”的整体态势。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农民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生存样态,为中国作家提供了巨大的创作场域,“移民文学”成为新时期乡土文学新的生长点;另一方面,在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传统乡土题材、农耕文明价值理念和创作方法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压迫,乡土文学作家在面对乡土生活的巨变时,呈现出传统经验的失灵和价值的游移失语。
“中国作家与乡村的关系在发生深刻变化,乡土文学对此也必然有所表现。”温奉桥认为,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还将是“乡土”社会,乡土文学也将长期存在。在他看来,中国乡村正日益呈现出其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如何直面这种社会转型带来的中国乡村的阵痛、艰难和困境,真实表现大转型时代中国农民的命运、情感和文化心理,重新思考和表现人与土地、自然的关系,将是当代作家的重要使命,同样也是一种挑战。
总结中国乡土文学新经验
采访中,多位学者均谈到了置身于中国社会历史转型的宏观背景下的乡土文学的创作与研究。
丁帆认为,乡土文学创作需要整合社会转型期陌生的新的“乡土经验”,以之回应社会转型时期对乡土叙事的历史召唤。未来乡土文学的创作需要把握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总体趋势,即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挤压与置换。同时,也需要把握乡村社会自身的现代转型,即发展为农村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而这离不开创作者自身的理论修养。
在温奉桥看来,乡土文学的边界在发生变化,其题材疆域和叙事空间进一步拓展,传统的叙述经验也不再适应新的乡土文学表达诉求。未来的乡土文学,应从一种复杂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中国乡土文学的新经验,描绘新的中国乡土形象,开拓中国乡土文学的新生面,写出变革时代中国乡村真实的复杂性,创作出更富生命质感和灵魂热度的、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乡土文学。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贺仲明认为,一方面,未来的乡土文学应强化其美学特质,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乡土文学的美学特质更应该凸显;另一方面,书写新时期的乡土经验,作家既需要超越的思想视野,更需要深入乡村,把握农村变化的脉搏。他提出,乡土文学的理论和创作唯有与时俱进,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超越。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