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化地处福建中部山区,是我国著名的瓷都之一。20平方公里左右的县城里聚集着1300多家陶瓷企业,陶瓷产值170多亿,全县30多万人口中20万人从事陶瓷相关行业工作。
看着这一串数字,人们一定会觉得这里烟尘弥漫,污水横流。但是,当你走进德化,看到的却是一座绿色的瓷都:周遭青山绿水的德化,森林覆盖率达到77.7%。德化县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建设规划还在2014年9月11日通过了国家环保部的评审,成为福建首个在获得国家生态县命名基础上通过评审的县(市、区)。
产权交易大厅,激活农村“沉睡”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突出:大量山林资源闲置,耕地抛荒,农村居住人口越来越少。农业大镇赤水镇,全镇1.8万人口,留在家里的不到4000人,且多数为留守老人,抛荒撂荒土地近3000亩。
2013年9月,德化成为福建省第一个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以此为契机,德化率先启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2014年5月14日,德化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正式运营。在“中国瓷都·德化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网站的产权交易大厅“货架”上,记者看到,上面既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林地使用权,也有农村水库水域养殖经营权等等。中心运营以来,截至去年底,已开展产权经营权流转交易65宗,交易金额6600多万元,长期“沉睡”的农村地权、山权、林权、水权、房权等资源重新被激活了。
三班镇泗滨村老林农颜阿明家原先经营着几十亩林地,2000年以后,他和家人陆续来到镇上和县城的陶瓷、茶具企业工作,山上的林地因无人管理而逐渐荒废。前些年,颜阿明和村里的其他农户一起,将林地经营权流转给了祥盛工艺有限公司,租期38年。
“林地流转后,我们一心一意在瓷厂上班,每年林地的经营权还能有分红收益。如果还是放在自己手中,没几年就要荒废喽!”颜阿明说。
最近一段时间,赤水镇东里村的村干部们正忙着挨家挨户征求山垅田转租的事情。东里村上千亩耕地,现在仍在耕种的不足200亩。前不久,一名种粮大户相中了东里村的部分撂荒耕地,希望承包下来,经营新型观光农业。
“荒了许多年,现在能荒田再利用,这是好事儿啊!”征求意见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98%的村民都表示赞成。这事基本上就定了。村民高兴,承租者也满意。
“农民大量进城到陶瓷厂上班,乡村田地就容易失管。”德化县委书记吴深生说,“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从山区县的实际出发,推进农村产权流转,让农地及林地使用权向龙头企业、大户集中。既盘活农村资源,又促进农业产业化,同时使林农没有后顾之忧地进入第二产业。”
留得下,住得好,无忧农民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
尽管搬进新房已经有些日子了,许敏树夫妇仍时常有做梦的感觉。许敏树夫妇是德化县美湖乡洋田村农民,前些年他们将自家的林地流转给了一家林业公司,夫妇俩一起进城务工,但一直是租房子住。他们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也能在城里有一套房。2013年年底,根据县里的政策,他们在三班祥云小区购买了一套三房一厅的限价商品房。
改革开放以来,10多万德化农民告别了祖祖辈辈相依为命的土地,来到县城,为德化陶瓷产业输送了大量产业工人。2014年,德化陶瓷产值实现177.1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2014年,德化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7.3亿元。
近年来,德化县先后建起各类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廉租住房等共计16000多套。本县农民进城务工3年、外地户籍在县城务工5年的人员,均有权利购买3300元/平方米的限价房,价格约为市场价格的一半。此外,林地流转达到一定面积的进城农民,也可以享受在县城购买限价房的政策。进城农民在保留原有地权、山权、林权、房权的同时,又能获得“城里就业有工资、农村产权有收益”的双重收入,既解除了后顾之忧,也为城市增添了宝贵的产业生力军。
从2002年开始,德化县率先在福建省实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零门槛。2013年底,在德化连续务工5年以上的非德化籍外来务工人员配偶及子女被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畴,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
2015年新年刚过,数十名非德化籍外来务工农民正式获得了盼望已久的限价房。“以前哪里敢想能在德化买房子啊?多亏政府给了这么优惠的政策,我才能有了自己的房子,现在感觉自己真正是德化人了。”来德化买房的外地人苏林说。
“德化城区常住人口现在增至20多万人。农村产业不能空心化,城市不能没有产业工人。因此,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让农村闲置的资源活起来,改变农村的生产方式,让进城的农民在城里有活干、留得住、住得好。”吴深生说。
《 人民日报 》( 2015年03月26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