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当前,中国城镇化迅速发展,许多乡村精英外流、人去地荒,中国农村社会呈现空壳化,并逐渐渗透成乡村公共文化的空心化。2014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有序发展与良性治理、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从乡土社会中寻找内生资源——乡贤文化,这种内生资源既能继承传统精神又能联结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充分盘活本土文化资源的功能。因此,加强乡贤文化建设引起了党宣部门、政协委员、中央媒体、地方政府的大力关注。鉴于福建省“乡贤文化”之历史特色,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角度开展乡贤文化建设很有必要。
- 乡贤文化:内生性的社会资源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武汉,430079)
当前,中国城镇化迅速发展,许多乡村精英外流、人去地荒,中国农村社会呈现空壳化,并逐渐渗透成乡村公共文化的空心化。2014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城市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农村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有序发展与良性治理、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从乡土社会中寻找内生资源——乡贤文化,这种内生资源既能继承传统精神又能联结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充分盘活本土文化资源的功能。因此,加强乡贤文化建设引起了党宣部门、政协委员、中央媒体、地方政府的大力关注。鉴于福建省“乡贤文化”之历史特色,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理角度开展乡贤文化建设很有必要。
一.福建省乡贤文化的历史、现状及特色
乡贤是指乡里有德行有声望,被群众信任尊重的人。历史上有“乡先生”、“乡达”、“乡老”、“乡绅”等等名称。乡贤是本乡本土精英,看得见、记得住、印象深,包括德高望重的长者、为民服务的教师、乡村医生、带领村民致富的经济能人、企业家、回归乡土的知识分子、退休官员等等。
乡贤文化与一定的地域文化、方志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密切相连,因此各个地方都有其独具特色。福建作为中国乡贤文化浓厚的省份之一,无论历史还是当下它都有其独特的乡贤文化,对福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第一、从地域性上看,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海洋文明造就闽南人敢闯敢拼的个性,从唐宋至近代无数闽南人下南洋、去西洋,成就许多伟大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在改革开放后重回福建,复兴闽商文化以极大热心建设家乡,集美陈嘉庚就是闽商文化的代表。第二、从族群性上看,福建省宗亲文化比较浓厚。福建乡村庙多,有“村村皆有庙,无庙不成村”之说;祠堂也是乡村公共空间的“标配”,福建现在有一万个行政村,那么祠堂至少也有一万多座,这是一笔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在宗族认同的基础上民间社会组织亦开展起来,在公共文化、社会帮扶、经济合作等方面起到联系枢纽的作用,本土乡村精英在其中扮演中流砥柱角色,同时许多华人华侨基于宗族认同回乡投资创业、造福一方。第三、从现实性看,福建省是我国主要的侨乡,在外华人华侨已超过1000万,华侨不仅回乡创业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体现一种爱国家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如陈嘉庚、肖清伦;本土中小企业家带动地区性产业集群塑造了新型的乡村治理模式,形成“一村一企,一区一产业”格局;还有村中经济能人、村医村教、退休官员、长辈尊者等都在乡村社会公共事务中扮演带领者和协调者角色。
二.乡贤在乡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乡贤是激活乡村治理的黏合剂。
乡贤返乡对乡村治理有最显着的影响体现在公共品供给上。由于乡贤的人际关系广,可以向上级政府为本村庄争取资源。在村庄内部,他们也发挥着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农民积极进行公共建设。乡贤是缓和社会冲突的“安全阀”,乡贤在村里面地位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进去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可以把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之中。
(2)乡贤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领路人。以福建晋江肖下村伞业发展为例,生于肖下村的肖清伦作为华侨企业家满怀一颗回报家乡之心回归肖下村创办具有市场前景的富兴伞业公司并带动本地区形成有机的地域化产业群,既使富兴伞业公司实现利润最大化又塑造成熟且充满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经济,带动肖下村经济发展同时大力推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3)乡贤是复兴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主导者
总体来看,乡贤对于先进文化都有较为客观准确的了解,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乡村的情况有同样的了解; 另一方面,他们是具有新知识、新眼界的读书人,对于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的把握。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同时通过村民们可以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
(4)乡贤是突破城乡发展一体化阻滞的关键力量。
目前城乡发展一体化阻滞包括乡村治理主体弱化、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公共文化消解、集体经济乏力破除这些阻滞单纯依靠上级政府主导的项目或政策执行不能充分落地或持续进展,关键在于乡村内生(或内向)人力资源如乡贤群体能否实现乡村与城镇的对接,能否
发挥乡贤们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乡贤文化丰富的广东和浙江都有了乡贤治理的成熟经验,广东云浮的乡贤理事会自发解决村两委组织无力承担的农村公共事务并且激发村庄社会凝聚力;在浙江诸暨的乡贤宣讲团、乡村故事会宣传本土历史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提高了人们家乡自豪感自信心。
三. 传承乡贤文化,推动福建本土乡贤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议多种举措培育乡贤的文化土壤和经济土壤。要通过文化建设保持村庄的价值生产能力,让农村生活具有价值意义。要警惕一些刺激消费政策的不良影响,警惕城市消费主义对农村文化的侵蚀。这样就可以吸引一部分精英农民返乡作贡献;建议出台鼓励乡贤返乡创业政策,成立乡贤基金会接纳乡贤捐助并搭建他们经营公益事业平台。在政策上要采取扶持而不是抑制农村精英群体,这些群体作为留在农村的精英,在村庄的日常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政策不保护,他们很容易被挤垮、挤走。
(2)要重视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具备乡贤条件的乡村成立乡贤理事会出谋划策协助乡村治理尤其在公共文化和公共服务的普及工作方面,使党委的导向、政府的要求与群众的意愿在同一个平台上三向互动,为人民群众反映社情热点、参政议政提供了制度化、常态化的渠道,党委、政府与民众的民意沟通更加顺畅、信息传达更为全面、互动交流更为有效,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建设美丽乡村。
(3)建议成立乡贤研究会,本着“挖掘家乡历史,抢救文化遗产,弘扬乡贤精神,服务桑梓发展”的宗旨, 开展“走近闽籍乡贤”采访活动,开辟“乡贤名人展厅”,乡贤会的工作使“乡贤文化”成为地方对外的一个窗口、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对外文化名片。从现实情况看,不少地方重视乡贤文化的弘扬、宣传工作,发掘、整理乡贤文化,联络、宣传乡贤人士,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对待乡贤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偏差现象。比如,厚古薄今,过多地高看历史上的名人而忽略今天的乡贤;重财轻能,过多地重视有实力的企业家而轻视了乡村能人。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
(4)建立成立乡贤文化馆,与目前农家书屋、文化大院“合署办公”,其组织者可以由群众举荐或乡村政府党委推荐任命乡贤来担任,发挥乡贤在知识文化上的优势,要把培育优良家风和当代乡贤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础工程抓实抓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潜移默化地转化为群众的生活语言、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成为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把培育优良家风和当代乡贤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常抓常新,引领广大家庭爱祖国、讲文明、尊道德、奉诚信、乐友善,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群众信服的“新乡贤”的模范作用,示范群众守道重义,教化百姓崇尚文明。
(5)建议开展了“模范乡贤”评选活动,表彰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乡贤。并将先进事迹在乡贤文化馆中展览,建立地方乡贤先进事迹录。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题中之义,是凸显地域特色文化的核心内容。
本文发表于2015年3月下旬民政部主办杂志《乡镇论坛》
- 责任编辑:tm211
-
-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