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叫随到的老医生
村民眼里的“定心丸”
陶才法今年65岁,平水镇平阳村的乡村医生。1966年,时年16岁的陶才法小学毕业,他被当时的村干部推荐为当赤脚医生。到上级卫生院进行3个月的培训后,陶才法回到村里开始当医生。如今陶才法已是花甲老人,但他一直坚守在平水山区当乡村医生。
陶才法不善言谈,待人耐心和气,医术也不错,所以,村民们一般有啥毛病都爱先找陶才法。对随时有村民来他家敲门求医,他早已习以为常,不以此为苦。陶才法至今还记得,大约30多年前,凌晨1点多被人喊起床的事,村里一位40多岁的男子半夜突然腹痛难忍。见男子情况危急,陶才法请病人家属找来板车,连夜把人送到镇上的卫生院。当时的平水山区交通道路尚未开发,现在短短几分钟的车程,可在当时的蜿蜒山路足足花了1个小时时间。陶才法不放心病人,连夜陪送病人到了镇卫生院。经B超检查,病人为蛔虫胆囊炎,幸亏就医及时,病人的病情才得到缓解。
即便现在年纪大了,乡村医疗条件也大有改善,可陶才法的行医态度依旧。几天前,村里60多岁的谢老伯在家上吐下泻,情况很吓人。凌晨3点多了,谢老伯家属敲开了陶才法家的门,请他上门出诊。到了谢老伯家里后,他发现,病人其实是中暑引起的严重脱水。“赶紧到村卫生室吧,那边有药物、有诊疗器具。”陶才法一边说,一边和他的家人把谢老伯送到了村卫生室。陶才法开了空调,给谢老伯输液,忙活了大半夜,病人情况终于好转。事后,陶才法悄悄和老伴说,其实病人情况要说轻还真不轻,按照平时的情况,肯定建议家人送大医院了,可他家条件不太好,怕他转院反而会放弃治疗,所以才留下了病人。
58岁开始学电脑
适应当前形势
赤脚医生半农半医,可吃的却是“公家饭”。像陶才法,由于是“医生”身份,他到田头出工时,更多的是背上装有药品的药箱,穿梭在村庄农田、水库、水利设施之间,帮劳作时受伤的村民包扎或治病。而到了年底,赤脚医生参考村干部领取工分,这意味着他能享受到普通农民高很多的待遇。这种既有荣誉又有实惠的日子过了好多年。
之后,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工分的年代渐行渐远,他则成了一位拥有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2007年,柯桥区政府号召乡村医生将负责村卫生室纳入一体化管理,药品、业务、财务等均纳入当地卫生院管理。“一体化管理,意味着病人看病、买药能享受报销,这肯定是大趋势。”陶才法对此非常清醒。可随即,他发现自己面临新的问题。不同于当年的自负盈亏,手写记账卖药,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意味着和上级业务单位联网。乡村医生必须懂得电脑信息化操作,否则连开药都无法进行。
怎么办?陶才法拿出了年轻时学习各类医学知识的劲头,时年已58岁的陶才法开始学习电脑,从刚开始对电脑操作一无所知,到现在熟练电脑开药,陶才法付出了很多心血。
“泰诺,TN;康泰克,KTK……”200多种常用药物,陶才法全部写下了拼音代号,靠着死记硬背记住了这些代号。
281个慢性病管理对象
上门服务40个
乡村医生,除了基本医疗服务外,公共卫生服务也是重点工作内容。在过去,乡村医生工作内容有通知村民打疫苗、引导村民改水改厕、普查各类地方病、分发各类公共药物等;现在,则是开展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三高人群”的随访、管理等工作。
“虽然我们是山区,村里有1800多个人,但是得‘三高’的人也越来越多了。”陶才法说,最近村里的任伟英阿姨连续好几次被测出高血压,为她开了药后已经服用一段时间,可前两天,她到村卫生室测血压后,结果还是偏高,得纳入一级管理对象了。陶才法对任阿姨的情况了然于胸,记录在册。
平阳村目前共有281个慢性病患者,陶才法在给病人诊疗的同时,还负责随访、记录这些慢性病病人的情况。82岁的马岳富因高血压引发中风,曾接受住院治疗。经过长时间的康复治疗,马大爷的行动能力还是不好。8月29日中午,趁着病人较少,陶才法步行10多分钟到了马大爷的家里。他不但为大爷测了血压,还仔细询问了是否按时服药,家里药品的剩余量等情况。临走时,陶才法又仔细嘱咐老人,“吃清淡点,药一定得按时吃。”像这样有特殊情况的随访病人有40个,陶才法都上门服务。
现在,知道陶才法没有节假日,一年四季天天为村民服务,村里额外给他节假日20元一天的补贴,对于这些,他全部记在心里。不过,由于种种因素,陶才法担心自己有一天干不动了,他的养老很可能面临问题。
□本报记者 叶红 文 赵炜 摄
|